伍渭文牧師曾經說:「現在教會崇拜傾向抒發...因此任何禮序都用上音樂,帶動崇拜者的情緒。崇拜遲開始等人時彈奏鋼琴,禱告時用琴音作背景音樂,甚至靜默時,也以靜靜的琴音助攻。若視崇拜單單有抒發作用,而且著重情緒的抒發,音樂就變成有效利器了,音樂確是有效製造甚至控制情緒的。不過崇拜不單是抒發情感,乃回應上主在基督裡的救贖。聖餐拿起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崇拜是信仰的表白。所以,詩歌敬拜後,不是「敬拜完畢」,乃崇拜的開始。講道重要,因為闡釋基督事件,預備教會赴羔羊的婚宴。詩篇是詩歌,但詩篇的細拉,就是靜默,因為歌唱有時,靜默有時。
Posts Categorized: Apr to Jun
鄧瑞強博士 – 為何耶穌可以睡得這般香甜?
夜闌人靜,應該睡覺的時候,很多人卻成了哲學家,思考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為什麼我還未睡覺?」
有人說,移民千萬不要移民去新西蘭,因為你若去了那裡,你成晚都在數羊。
我發覺有很多人,晚上睡覺時,怕睡不夠,故此,每隔十五分鐘,便會打開眼,看看鐘,看看還有多少時間睡。並且,會越看越憂心。啊,還有三個鐘可睡。隔十五分鐘,又看看鐘。隔十五分鐘,又看看鐘。隔十五分鐘,又看看鐘。心想,唉,還只有兩個鐘可睡。如此這般,一晚便過去了。
所以,現在千萬不要對人說:「昨晚睡了十個鐘,完全不知不覺,一會兒便天光了。」你這樣說,很多人會因為妒忌你而殺了你。
不過,現在科學昌明,什麼問題,科學都能提供答案。科學家已找到應付失眠的最佳方案。應付失眠的最佳方案是:多睡一點。
馮天聰牧師 – 一切從一粒種子開始
六月,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是一個令人思潮起伏的月份。
撇開 32 年前 6 月「六四事件」引發香港人思緒的林林總總;說近一點,不論是一年前 6 月通過及實施的國家安全法,還是兩年前 6 月因「反修例風波」而出現一連串大規模的社會運動,都徹底改變了香港這座城市的面貌,亦令香港人的未來從此不再一樣。
想不到,一宗發生在台灣的兇殺案,最後會演變成接近一年的政治風暴,不但影響到香港裡面人和人、群眾與群眾、人和政府之間的關係,還震盪到中國在國際社會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餘波到今天仍然未了;更想不到的是,到了上年年初,一棵微小到肉眼看不見,現時仍未知道來源的新型冠狀病毒,令疫情席捲全球,到現今已做成超過 1 億 7 千多萬宗感染個案、超過 370 萬人死亡,帶來的經濟破壞更無從估計,無數人要過著失業或停課的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說是這兩件事件最好的註腳,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會意料到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會帶來日後巨大的轉變。
高國雄牧師 – 癲狂的耶穌??
每一位認識主耶穌基督的人,都會對主的形象有不同的想法,歷代很多不同的藝術與文學的表達,當中不少會以謙和、溫柔為主調;記得曾經睇過一部記述耶穌基督生平的電影,整部電影當中的飾演耶穌的美國白人不單外表英俊不凡,青靚白淨,文質彬彬,加上說話陰聲細氣,雖然明白電影希望讓觀眾對所表現這「耶穌基督的形象」而對基督教產生好感,我當然也認同耶穌有感性及溫柔的一面,但耶套電影全場皆以這種表達方式,實在令我覺得毛骨悚然,非常不自在,與及不斷地反思,到底我心目中耶穌基督的形成又是怎樣的呢?
弟兄姊妹,耶穌基督在我們心裡的形象是怎樣的呢?你心中的耶穌基督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是否也一樣有著定型觀念/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無法立體地認識耶穌基督呢?
今天福音書的經課可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耶穌基督。
蒲錦昌牧師 – 上主的臨在
各位崇基禮拜堂的弟兄姊妹,平安。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我們都很珍惜能夠面對面一起崇拜的日子,也感到向其他人問安,説一聲平安是何等實在而又幸福的事情。因為生命可以轉眼就在我們面前流逝。
我特別希望鼓勵仍然以視像方式參與崇拜的弟兄姊妹,如果健康及環境許可的話,盡量親身的參與崇拜,與視像方式仍然是有分別的。崇拜是個神聖時間和空間,我們在一星期中特定的時間到特定的地方一起崇拜,這個經驗是不可代替的。大家試想想,坐在家裡崇拜,有時候難免分心,也沒理由穿著整齊才在鏡頭前面崇拜,而且會遷就自己的時間。這些都和實體崇拜不同。還有,由準備離家至到達教會崇拜,也是靈性生活一部分。大家試想一下,一步一步走上黃山看黃山與坐登山纜車看黃山,看到的黃山也會不同,因為一步一步走上黃山會花很多氣力,結果這些氣力也成為體驗的一部分。崇拜和靈性生活也一樣。沒有付出的信仰不是信仰,只是資本主義社會下提供的一種娛樂或產品。希望大家都多參與教會的實體崇拜,不在港和抱恙的自然例外。
林豪恩先生 – 從五旬節到聖靈降臨
事有湊巧,小弟已經第四次在聖靈降臨日講道。聖誕節的經文尚有輪替,因為有四卷福音書,而聖靈降臨日的經文一定是使徒行傳2章1-21節。如果不重複之前三次的內容,還有甚麼可以講呢?在思索的時候,看見聖靈降臨日的中英文名稱原來是不同的,中文稱為聖靈降臨日,英文稱為Day of Pentecost,第五十日。第五十日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耶穌基督復活後第五十日,其二是使徒行傳第2章所說的五旬節。
鄧瑞強博士 – 沒有幻想,不用絕望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在這疫症裡,祝願各人平安。
只要你的思想境界夠高超,有藝術家般的敏銳情感,對靈性有深度的體會,你總會覺得,你不屬於這裡。你屬於高遠的藍天、遼闊的大海、無際的星空、無拘無束的流浪、鮮花綻放的原野、滿懷溫馨的黃昏,你屬於詩、屬於美酒、屬於神話中的英雄。而人間那些平淡無味的語言、令人作嘔的謊話、扭曲的嘴臉、卑污的手段、暴力的爭奪,對你而言,就十足像看youtube時忽然爆出來的冗長廣告,令人厭煩不堪。
但,生活也有不得不如此的另一面,人像被綁在大地上的野獸,有原始的獸性、有肉體的慾望、有基本的需求。
我們就是如此奇怪的組合,是精神與泥土的結合,介乎天使與野獸之間,存於上天與下地之中。人性的這兩種向度所構成的衝突與張力,引發出人類永遠都在追問的問題:理想重要抑或現實重要?上帝口出的話重要抑或麵包重要?像耶穌那樣活出生命的重量重要抑或像烏龜那樣縮起來保命重要?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答案。
高國雄牧師 – 我愛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表達基督信仰的核心,相信大部份人亦會認同,就是「愛」!
「愛」這個字我們每一個都曾經講過、聽過,但相信大家對「愛」皆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
最不學術,但最多人使用的維基百科中,對「愛」有以下描述:
愛,通常多見於人或動物,是指對一個人或某物的一種強烈的情感和依戀,衍生自親人之間的強烈關愛、忠誠及善意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包含一系列強烈和積極的情感和精神狀態,從最崇高的美德或好習慣,最深的人際關係,到最簡單的愉快。這種情感和依戀驅使那些有這種感覺的人尋求與愛的對象在身體上、智力上甚至想像上的接近。
愛最佳的定義可能是主動心動,以真心對待某個生命體或物體(可以是人、動物 、物品、神明),使其整體得到快樂。簡而言之,愛即主動使整體得到快樂。
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等,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着不同的重視程度。
愛本質上是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用言語或文字來表達。
以上描述未必我們完全認同,但相信也有其可參考性…
王家輝牧師 – 問道門徒
置身在大學校園之中,我們很容易就會遇上尋求知識的學生和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等這些過程我們可以累積知識,甚至有新的發現,有新的洞見。總括而言,這些都是做學問不可或缺的元素。
懂得提問,是增進知識的關鍵,故此最有意思的教育方式並不是令學生懂得答題,而是曉得發問!我們該是學「問」而不是學「答」!胡適先生有一句座右銘「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樣的思想不單是對一般的教育有幫助,對信仰的培育也同樣有幫助。
雖然今日香港的中小學已離開以背誦為主的教學方式,可是為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熟讀標準答案和答題技巧,仍然主導著學生的學習。同樣不少華人教會也是然熱衷於鼓勵信徒背誦聖經金句,彷彿背誦多少金句就可以顯示一個信徒的靈命高低。殊不知有些時候是金句背得朗朗上口,卻不一定明白當中的真意,更可惜的是因為只記憶一、兩節金句而忽略整段經文的上文下理,結果變成曉得背,卻不明瞭當中含意。
其實初期教會早已作了示範,領人歸主、建立門徒,一切也是以提問作為開始。當然有問亦需要有答,在答問之間引發更多思考,甚至有新發現,而不是只得既定的標準答案。今天經課當中的使徒行傳8:26-40正好給我們一個特別的例子作說明。讓我們先從這段記載中的兩位主角-腓利和衣索匹亞(《和合本修訂版》譯作「埃塞俄比亞」)太監說起。
林豪恩先生 – 存在的勇氣
「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是神學家田立克一本書的書名。為甚麼人需要存在的勇氣呢?他認為因為人生面對焦懼(anxiety)及恐懼(fear),恐懼是有具體對象,例如疾病、飢餓,人會找方法去解决,但焦懼是空無,是有限的人面對死亡的無限,是無對象的,因此也找不到方法去解決。今天,我們不是討論「存在的勇氣」這本書,只是借書名為點題來閱讀經課的四段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