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Categorized: Jan to Mar

鄧達榮牧師 – 「榮耀之主,謙卑服侍」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主恩常偕。今天的主日(28/3)是棕枝主日,也就是我們教會紀念耶穌受死前最後一週的開始,我們的主耶穌騎著一匹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刻,群眾在耶穌前行的路上舖著自己的衣服和棕樹枝,前呼後擁地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藉此表達出對耶穌那份尊崇和歡迎……,與此同時今天也是大齋期屬操練旅程的最後一站,緊接著我們便是進入聖週(Holy week),也就是受難週(Passion week)的日子,下一個主日我們便歡慶主耶穌的復活並所帶給我們的盼望,因此,讓我們在今天早上,藉著耶穌進入聖城的事件和腓立比書第二章內有關對耶穌生命的「讚頌」,一同認識這位「榮耀之主」,而在祂的身上又是如何作「謙卑服侍」的榜樣。

鄧瑞強博士 – 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在這疫症期間,祝願各人平安。

下禮拜五,便是主耶穌的受難日了。今日,讓我們思想主耶穌的苦難。

苦難,從來都是人類思想上的謎。在宗教哲學裡,有一種講法,說苦難的存在,是為了成就更偉大的美善,猶如畫面中的黑暗,是為了凸現更豐富的色彩。我不同意這個講法。這個講法,會合理化苦難。我看不到在戰爭中數不盡的無辜小孩子的死,對文明的進步有何必要性。在舊約,約伯記探討苦難時,從來沒有替苦難找一個合理的理由,甚至連道德的理由都找不到。苦難,是一個謎。約伯能做的,是沉默,然後,神向他顯現。這不是要合理化苦難,而是要提升人的境界。人在神聖的境界裡,才有面對苦難的力量。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有群猶太人,為逃避「納粹」,躲在科隆的一個地下室裡。在牆上,他們留下了這些文字。

「沒有陽光的日子,我仍相信太陽。感受不到愛的歲月,我仍相信愛。當上帝隱匿時,我仍相信上帝。」

高國雄牧師 – 來就光!

約翰福音3:14-21
14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來,15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17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已經被定罪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一兒子的名。19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20凡作惡的人都恨惡光,不來接近光,恐怕他的行為被暴露。21但實行真理的人就來接近光,為要顯明他的行為是靠上帝而行的。」

你喜愛光,還是暗呢?為什麼?為何有人喜愛黑暗呢?

舊約故事:蛇被舉起,人就得救,摩西為何需要舉蛇呢?

林豪恩先生 – 我們與魔的距離

2019年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廣泛關注。導演林君陽接受訪問時表示希望觀眾透過該劇思考究竟「什麼是惡」。他說:殺人是惡嗎?是,殺人可能是惡。那殺人的原因是什麼?那個原因也是惡嗎?這是可以討論的。惡裏面一定有那麼一點點善,錯的事情中一定可以找出動機,而那個原因不一定是那麼邪惡的事情。」(黃奕霖:「我們與惡的距離.一」)

我們在今天的福音經課讀到,耶穌的門徒彼得被耶穌責駡為撒但,即是說彼得突然入了魔道,變成了魔鬼。這個奇特的片段,會否也刺激我們思考究竟甚麼是魔鬼呢?用導演林君陽的說話來問:「變成撒但是入了魔嗎?是。但入魔的原因是甚麼?那個原因也是魔嗎?入魔的原因會不會有那麼一點點善呢?而那個入魔的原因會不會不一定是那麼邪惡的呢?

鄧瑞強博士 – 身分、考驗、信息

今日仍是新春的日子,希望各人體會神的恩澤,生命更新。

但丁(Dante Alighieri)在他的《神曲》的開場白時這樣說:「35歲的那年,在人生路上,忽然進入了一座黑暗的森林,在其中迷途了。」35歲,但丁說,這是他人生的高峰。在這風華正茂的日子,忽然,進入了黑暗的森林,不知出路何在。不知有多少香港人,正有如此體會?

人生最大的森林,就是忘記了自己是誰,迷失在營營役役之中。

忘記了自己的真正名字。忘記了天父是怎樣叫喚我們的。忘記了要做什麼,才能讓自己體會神在萬古以先為我們確立的生命意義。忘記了,除了活著(living)以外,還有活著背後的那個深深藏著「神的印記」的存在(being)。

今日,希望各人注目耶穌,在耶穌身上,找回自己的存在。

伍渭文牧師 – 登山顯容

海明威小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乞力馬扎羅的雪,或譯雪山盟) 一開始記載了坦桑尼亞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 (菲洲語「神的殿堂」)山頂附近,有一隻凍僵的雪豹屍體,出現一個懸念:雪豹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

1999年在世界最高的額非爾士峰腳下,發現了一具屍體,證實是英國登山運動員劍橋大學畢業生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他在1922年參加登山隊,破了最高的記錄,8225公尺(26,980英呎)。兩年後1924三十七歲的他,想著是最後的機會了,連同另一位登山運動員安德魯。歐文(Andrew Irvine)勇闖絕頂,在途中遇難,七十五年後才找到他的遺體。

曾有記者問馬洛里為何要冒險犯難?他答道:「因為它就在那裏」(Because it’s there)。對登山運動員來說,世界上最高峰永遠是一個吸引,是體育精神的召喚。田徑運動員追求更高、更遠、更快的記錄,是跟對手公平競賽,登山是跟自己的極限競賽,也需群體協作,後勤支援,沒有其它人幫助,登上絕頂後也難保平安回來。

高國雄牧師 – 主啊:「眾人都在找祢!」

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的傳道服務按照祂的宣告開始「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可:1-15),呼召4位門徒後(西門、安德烈、雅各、約翰),先記載的神蹟就是趕鬼(可:1-21-28),然後是治好西門岳母的發燒…

馬可福音1:29-34
29他們一出會堂,就同雅各和約翰進了西門和安得烈的家。 30西門的岳母正發燒躺著,就有人告訴耶穌。 31耶穌進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來,燒就退了,於是她服事他們。32傍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 33全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 34耶穌治好了許多害各樣病的人,又趕出許多鬼,不許鬼說話,因為鬼認識他。
    
很明顯,福音書的作者希望展示出耶穌基督的能力、權柄及愛心,並且在一開始傳道服務時已經非常忙碌,受歡迎…

林豪恩先生 – 先知、文士、耶穌

不久之前,網路上流傳著關於各行各業、各身分、各族群的「別人覺得我們…」六格搞笑圖文。例如有一幅圖名為「教師是這樣的人」:第一格的標題是「我朋友覺得我在做的事」,圖片是在沙灘上躺著享受日光浴;第二格的標題是「我媽覺得我在做的事」,圖片是坐在路邊行乞的乞丐;第三格的標題是「社會覺得我在做的事」,圖片是參加爭取教育經費的遊行;第四格的標題是「學生覺得我在做的事」,圖片是軍官在喝駡士兵;第五格的標題是「我覺得我在做的事」,圖片是摩西站在紅海旁邊高舉雙手號令海水分開;最後一格的標題是「我實際上正在做的事」,圖片是一位馴獸師正在訓練老虎。

不知道有沒有「基督徒是這樣的人」的類似六格搞笑圖文呢?朋友覺得基督徒是怎樣的呢?媽媽又覺得基督徒是怎樣的呢?社會又覺得基督徒是怎樣的呢?青少年又覺得基督徒是怎樣的呢?基督徒又覺得自己是怎樣的呢?最後一格,基督徒實際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