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牧心窗:「破局神學」與「破局人生哲學」

「破局神學」與「破局人生哲學」

 許開明牧師

多年前,居英期間於靜修中,筆者偶然發現了聖經中一套「破局神學」,真有如獲至寶之感。這套思想深具意義,頗值得推崇,自2005年起已在建構中,日後將著作專書詳述之,願先與弟兄姊妹分享一二,啟發思維。

聖誕期間,我們常聽到這首名曲  “O’ Holy Night”:「啊,聖誕夜!眾星照耀極光明,今夜良辰,我的救主來臨!」這聖詩旋律優美,音調柔和,十分動聽,令人彷如置身於郊野,仰望星光熠熠,充滿希望。基督降生前,世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盼望救世主的來臨。暗夜明星,彷如「救星」般光照人間,此情此景,十分迷人。回想昔日東方博士在漆黑夜裏「看見祂的星」,劃破長空,一定感觸良多,禁不住千里迢迢,歷盡艱辛,務要覓得那星和小孩(新生王),結果他們得償所願,「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太二章十節)。

在孤寂無助的黑夜裏,明星出現,這是光明戰勝黑暗,善良克制邪惡,顯示基督降生所帶來的突破。上帝創造天地,地原是淵面黑暗的(創一章二節),職是之故,上帝第一項的創造就是「光」(創一章三節),光是一種力量,帶來光明和秩序,也象徵了勝過黑暗的權勢;天父上帝就是創造主,也是第一位破「暗」造「明」,破「無」變「有」,破「亂」立「序」的破局者[1]。基督生命如明星,這顯示世人,祂的生命是個不斷突破黑暗的、罪惡的、苦難的困局,耶穌基督就是那位進入人類歷史,滿有能力的破局者。祂破局的大能,增強我們的信心;祂破局的氣質與模範,成為吾人效法的榜樣;祂破局的作為啟發吾人人生的智慧,因此非常值得吾人關注。這套「破局神學」的思想,是筆者查考聖經時偶然有感的發現,也是在系統地思考神學時的頓悟,願與諸位分享,期能集思廣益,拋磚引玉。

踏進二十一世紀了,筆者發現華人神學家仍以推介或翻譯西方神學和發展亞洲神學為主要的進路,願意發表一些個人神學洞見者,卻非常稀少。近年處境化神學或本色化神學的創作在華人圈子更看似奄奄一息,除了學者或神學研究生把它拿來作點研究外,對於一般信徒真是非常的陌生;然而,在處理本色化神學過程中,學者過份強調本色,正統基督教信仰往往黯然失色;相反,保持基督教特色,本色化便顯得毫無血色了[2]。再者,系統神學對於許多信徒來說,常有份遙不可及,或搔不著癢處的感覺,因而不感興趣。筆者牧會並進修神學多年,深覺神學(Theology)[3],主要在於研究神的本質和神的作為的一門學問。它實在是可以與人息息相關,啟發人生智慧的學科;何以我們一班神學工作者不能本於聖經教導,基於正統的基督教信仰[4],建立一套適切人生的神學呢?就在此前提的推動下,筆者開始探索這套未被系統化和深思熟慮地建立起來的「破局神學」(名稱仍是暫定),也同時是一套基督教的人生哲學。

「破局神學」的意義

人生在世難免面對許多局面[5]:「定局」、「困局」、「僵局」、「結局」「苦局」、「死局」、「格局」、「佈局」等等。中國人對這個「局」字不會陌生,反而感到十分貼身,因為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會面對人生不同的「局」面。許多人的生命被局限,受盡苦困;或潛能被壓制,不能盡顯所能,潦倒一生,不知所謂,殊為可惜。筆者嘗試從聖經的啟迪,個人的認信,肯定上主是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慈愛和良善永遠長存的神;祂是位不會被局限,在人類救恩歷史上不停「破局」,不斷施拯救的主。這位超越的神,能使那些「當局者迷」的世人得到醒悟;亦能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得到「破局」的良方。因此「破局神學」就是要探討聖經上上主「破局」的作為,從中得著更堅定的信仰,從而掌握人生「破局」的智慧,建立更美好的人生。因此,以其性質言,這不獨是一套神學,更是一套基督教的人生哲學。以下是筆者從聖經的啟迪,並以「破局神學」的角度,扼要地闡釋耶穌基督對吾人信仰的意義。

. 耶穌的出生是上帝的「破局」作為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由童女所生,聖靈感孕(參太一章十八至二十五節),這是個大突破,也是個神蹟[6]。按常理男女結合,生兒育女是上帝早已訂定的自然律,這算是一種「定局」;然而由於始祖亞當犯罪,罪入世界,世代相傳,成為人人皆有的罪性,原罪論[7]按此而建立。耶穌若然按男女結合生子的「定局」,祂便為罪性的遺傳因果律所轄制,因此神學家從馬太福音的記載道出「聖靈感孕」的思想,好讓我們明白,耶穌基督的降生能突破自然律的「定局」。我們相信「聖靈感孕」,這就是說,我們也相信耶穌的出生能突破自然的規律,這是個神蹟,上帝偉大的作為。筆者相信上帝既能創造出規律秩序來,祂也能夠佈局,亦能破局,因為祂不受局限,更不會受自我局限,不會固步自封,因為祂是創造主,也是那超越者。因著童女懷孕生子,這超自然的突破,使「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成為事實;天與地,人與神得以相遇相交,破閡重整失落的關係,達致和諧統一。

. 耶穌的「道成肉身」是神人間隔閡的「突破」

 約翰認為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Incarnation)[8]來到人的中間。上帝的道(Word)進入人身(Flesh),繼而進入世界。按當時希臘諾斯底主義的思想,「靈」與「物」相違相離,不能相通,因此屬靈的上帝與屬物質的世界是永遠隔絕的,在這種思想下,上帝想拯救世人是完全沒有可能的。然而,約翰福音的作者卻引起神學家思想這「道成肉身」的真理,因著拿撒勒人耶穌乃永生之道,成了肉身(約一章十四節),突破「靈」與「物」的鴻溝,並且神性和人性在耶穌身上並存,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因此人神能相接觸,神性與人性兼備的耶穌,賦有能力勝過罪惡,使救恩成事實。道成肉身顯示出上主在耶穌身上的兩大突破,一是神而人耶穌突破「靈」與「物」隔閡,使上帝與世人相通;二是耶穌的神性與人性相存,便能突破人無法勝過的罪惡權勢(這也是個牢不可破的定局)。這神學的思想顯示上主在耶穌基督身上的一股向前的破局能力。

「道成肉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無限的上帝,因著祂對世人的愛(見約三章十六節),甘願進入有限的世界,在此顯示出上帝不獨有股向前破局的能力,同時也有「自限」的能力。耶穌基督自限虛己,取奴僕的樣式,(參腓二章七至八節)。「道成肉身」啟示我們上帝是位能放能收,能「無限」亦能「自限」的神。無限的能力、權力、物力的父上帝,不獨能運用其「無限」的能力,亦能「自限」其力;這點實在深具意義。在能力的運用上,需要二大要素才能有意義:(一)是自制力,許多有能力或權力的人,不能自制其力,濫用權力,因而失控。反之,懂自制其力的人,不但不構成傷害,反而能用力助人。(二)是向善心,許多有能力及權力的人,沒有向善的心,因而運用其力為非作歹,造成莫大的傷害,反之,向善發力,能造福社群。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啟示我們,祂有自制力,無限能力的上帝兒子願意「自限」其力,自律自制;祂有向善的心,所以祂的能力及權力本於「善良」,並以「仁愛」為導向,這種能力及權力便帶給世人祝福。這點,從十架基督得到具體說明,懸掛於十架的耶穌基督,滿有能力的神子,受盡饑渴肉體的苦痛,還被十架下的人取笑侮辱,面對這情境,祂大可以運用祂超然的能力,從十架上跳下來,把敵人一一消滅,以洩心中憤恨。但祂沒有這樣做,對於一個能力越大的人,要自制其力越難;對於一個越是尊貴的人,越難忍受別人不敬的對待。耶穌真的有無比的自制力,祂第一個在十架的禱告竟然是:「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章三十四節)祂不但能自制祂的能力和情緒,還求父赦免那些虧待祂的人,耶穌因著愛,自限其力,祂在能力的運用立下美好的良範。自古以來,在人類歷史上,許多不能善用其力,自限其能的人,結果自困其局,自毀前程,傷己及人。

「道成肉身」的基督向善的能力突破神人間隔閡的僵局;祂按其良善與仁愛的本質,自限其力,進到人間解除人類痛苦與死亡的定局。又福音書寫作期間正面對兩個主流思想:希伯來文化著重「超越的上帝」,強調「敬虔」;希臘文化著重「真理是道」,強調「理性」。「聖靈感孕」是超越的上帝所為,「道成肉身」是理性的上帝的作為。基督的降生在神學思想上也顯示出重大的突破,就是希伯來與希臘這兩股不同體系的文化竟能在耶穌的身上得到融合,以致基督教信仰能植根於希羅文化的土壤,再而突破各民各族的藩籬,傳播到世界各地。筆者相信基督的文化也具有滲透、融和各種文化的破局能力。

    . 耶穌勝過試探垂示人生「破局」的智慧

人生難免遇上試探,試探是一種困局,這困局的本意不是要使人跌倒,而是要人經過試探後剛強起來。因此試探原意是「考驗」(或試驗),具有正面而積極的意義[9]。耶穌三次的考驗啟迪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局,並且在經過考驗後祂剛強起來,承擔救世的大使命。

第一個試探:「把石頭變成食物」

在曠野禁食四十畫夜,耶穌陷於饑寒交迫的困局,祂怎能抵擋食的引誘?那試探人的對祂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太四章三節)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賦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把石頭變成食物,滿足自己個人肉體的需要。耶穌具有超自然的能力的神子,祂下山進入人群,到底是隨己意使用這超然的能力,還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來運用祂的能力呢?耶穌的回答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章四節)在能力的使用上,耶穌堅持服從上帝的話,不是按照肉體情慾的意願。一個擁有美貌的人,他可能面對,以其美貌奪取利益的試探。一個有口才的人,他也可能面對以其才幹來達到滿足己慾的事。耶穌破局的方式,就是擇善固執,以上帝的意旨為依歸。

第二個試探驗:「從聖殿頂跳下來!」

耶穌若然從聖殿頂跳下來不死,一定聲名大噪,一鳴驚人,吸引多人來跟隨祂,不用上十字架那麼辛苦。準備下山傳道的耶穌,祂當時的困局是未有人注意祂,如何能夠吸引多人注目,應是祂十分關注的問題。自古以來,許多人選擇奇特的方式來吸引人;然而耶穌知道這樣的方式不是上帝的心意,若然祂明知故犯,就是試探上帝,所以祂斷言拒絕撒但說:「不要試探主你的上帝!」(太四章七節)耶穌大有能力,祂的能力卻受到另一個試驗,就是明知故犯,試試上帝會怎樣回應?撒但說,耶穌祢不妨用奇特的,不用上帝給祢的方式,來吸引萬人,從聖殿跳下來,主會吩咐使者托住祢的腳,不會踫在石頭受傷(太四章六節)。人有能力去作善或作惡,明知不正而故犯就是試探上帝,這是誤用上帝所給與的能力,耶穌斷然拒絕。

第三個試探:「向撒但跪拜?」

耶穌準備下山,進入世界,為上帝工作,拯救萬國萬民,祂正構思如何完成上帝交付的使命,撒但建議說:「俯伏拜我,我就把世上的萬國給你。」這意思是說,祢只要向世界妥協,要完成的工作便會很快地、輕易地達到。這是撒但以退為進的方法,許多人本想改變世界,卻因向世界妥協,與世界合作,漸漸貪愛世界,最後為世界所擊敗。耶穌深悉撒但的詭計,倘若祂向撒但下跪,祂的能力和祂的心都會為撒但所俘虜,從此步入撒但的圈套或「佈局」,最終必為一「死局」。因此,耶穌毅然說:「撒但退去吧!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太四章九至十節)。

撒但給予耶穌三大試探,失敗的話,後果堪輿。一,倘若耶穌真的把石頭變食物,祂便在能力的使用上,從此被困在服侍自己的肚臍欲望的局中。二,倘若耶穌真的從聖殿跳下,祂從此便讓自己的能力用於幹一些不合神心意的事情上,然後被困於試探神的局中。三,倘若耶穌真的向撒但下跪,與世界妥協,祂的能力和心志便被困於撒但的佈局中。這三大試探,是一步比一步厲害的,在耶穌之後的傳道事工中還不停地出現。這三個試探,不獨耶穌曾經面對,也是許多人的人生也會面對的困局。今日許多失敗的人生,往往是因為他們經不起試探,把生命放在滿足一己欲望的困局中;或為名利,把生命放在明知故犯的罪惡中;或為搏取輝煌成就,願向罪惡妥協,以致讓自己的生命被困於撒但的手中。耶穌受試探的經歷,啟示人生困局的本質,並提供勝過人生困局的良方,使人得著處世的智慧。耶穌勝過試探,破除人生重重的困局,經過試驗,靈命越益剛強,視死如歸,勇赴各各他山。

. 耶穌的一生活出不斷使人「破局」的生命

經過曠野嚴峻的試驗,耶穌表現出不斷使人破局的生命。祂醫病,使人突破肉體受苦的困局;趕鬼,助人脫離精神痛苦的困局。祂與撒瑪利亞婦女談道,突破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的隔閡,男女的隔閡,義人與罪人的隔閡。祂在安息日治病破除法利賽人古板的律例。祂的教訓突破猶太人傳統,諸如古時強調「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耶穌卻說:「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太五三十八節;路六章二十七節)。十誡規定:「不可姦淫」,耶穌卻認為:「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因此這不可的誡命不獨在行為上,也在思想上。耶穌在福音書上這句話:「只是我告訴你們…」(見太五章22,28,34,39,44等)總帶給當代猶太人超越傳統的教導。

耶穌從死裏復活,更明顯地彰顯祂「破局」的能力。馬可描述耶穌復活,有大石頭從墓門滾開(可十六章三至四節),這實在深具意義。筆者發現這石頭滾開,充份顯示復活主破局的大能,死亡不能轄制祂,墓墳不能困著祂,墳門不能阻檔祂。耶穌從死裏復活,顯出祂是神,同時具有莫大的能力,這復活的能力是「死亡」(最大壓制能力的能力)也不能克勝。耶穌復活,永存於天地間,祂的破局大能不朽,帶給信徒活潑的破除人間困局的盼望。是故,筆者深信與復活主牽手同行,不怕人生重重困局,且能突破重圍,再闖新天地,掌握豐盛的人生。

結語及感言

從上可知,耶穌的出生,「聖靈感孕」與「道成肉身」均是上帝「破局」的偉大作為;耶穌勝過試探垂示我們「破局」的良方;耶穌的一生顯出祂助人「破局」的生命;耶穌從死裏復活,石頭滾開,充份顯出祂復活的大能,也帶給人「破局」的盼望。人生有「局限」,上帝本「無限」,願我們篤信基督耶穌,獲得救恩,並得到「破局」的人生。

—————————————————————————————————-

[1] 參創二章一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筆者從「破局神學」的觀點闡釋如下:上帝從空虛 (Empty) 、混沌(Formless) 、黑暗(Darkness) 創造:

神突破空虛,從無造有,顯示祂莫大的能力。

神突破混沌,造出秩序,顯示祂的理性,智慧的能力。

神突破黑暗,造出光明,顯示祂的感應能力,分辨光暗良善的能力。

上帝是位破局者,創造的大能力,充份顯示出祂這份破局的大能。

上帝若不破局,宇宙世界永遠存在於空虛 (Empty) 、混沌(Formless) 、黑暗(Darkness) ,未受創造的景況。我們所信的是位不被局限,不停破局的上帝。

然而「破局」必是指向良善的,否則那破局是破壞,不是破舊立新,不是有意義的行為。

上帝是創造者,撒但是破壞者。上帝的破局是要更新建立,是向著良善的,美好的;撒但的破局,卻是破壞,把美麗的變為醜惡的。這是筆者從傳統創造論而得的「破局」的思想。

[2] 筆者是專研亞洲神學,華人神學,本色化及處境神學的,這是我的觀察和發現。職是之故,筆者希望基於不違正統基督教信仰下,能建構一套融合本土文化的神學,這明顯是持守一項信念:基督教文化優於本土的文化,在處境神學(Contextual Theology)上,這是屬於翻譯模式(Translation Model); 此外在學術界還有Anthropological Model,Praxis Model,Synthetic Model 及 Transcendental Model等處境神學模式的探討。

[3] 按希臘文神學Theologia,意為論述或研究神的學問。筆者在本文所指的神學,具體來說是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以上帝為核心,耶穌為救主,大公教會信仰為前提,聖經為依歸,並借助哲學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方法對基督教信仰作系統的研究和闡釋。

[4]筆者所指的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就是篤信「使徒信經」(Apostle’ Creed)的信仰。此乃古老信經,主後四世紀大公教會確認為耶穌十二使徒所傳,因此命名,並公認為基督教信仰之藍本。此信經早於二世紀已形成。

[5]「局」字,意含形勢或情況;又與﹝侷、跼﹞通用,「拘束」、「不得伸展」。《說文》釋為“眾口在尺下” 乃指「局促」之意。(見張書岩主編,《中大標準漢語字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頁187)本文所指的「破局」,尤指「」破除「局促」,解除「拘束」,使人得自由,得伸展。這與耶穌的福音「真理使人得自由」(約8:32)有共通之處。

[6]有關神蹟,筆者認為不獨是奇異(Wonder)或奇蹟(Miracle)的事,而是神的蹤跡,是個記號(Sign),這是約翰福音(或稱第四福音)對「神蹟」更為深入的理解。按此理解,神蹟不一定是非常奇特,令人震驚的事,而是能夠使人看見或體會上帝的奇妙美好作為的事。神蹟也可以是奧秘的,不是人有限的思想所能夠完全了解的,聖靈感孕便是這種奧妙的「神蹟」。

[7]這是基督教的教義之一。按照聖經的記載,人類始祖亞當犯罪,不聽從神的命令吃了禁果,這罪便遺傳給世人,成為原始的罪過,成為罪惡和災禍的根源(參創三章)。又這原罪的教義主要是保羅的神學觀點:「…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章十二節)

[8] 「道成肉身」(Incarnation)是基督教的中心教義,強調上帝之道就是上帝的兒子,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降世成為肉身,就是歷史上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祂的確是人也的確是神,祂的神人兩性是並存的。由於耶穌的神人兩性曾有許多爭論,大公教會經過辯論和禱告後,根據聖子耶穌與聖父同體的信仰,於主後325年尼西亞大公教會規定:「基督是上帝所生,非上帝所造,因此基督不是受造物,而是造物主。」主後451年查爾西頓大公教會更明確的宣稱,耶穌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

[9]「試探」在中文或英文Temptation常意含引人作壞事,使人受引誘犯罪,令人走錯路,負面的意思較重。然而,希臘原文是Peirazein,意即「考驗」,其實有正面的意思,它的目的不是使跌倒犯罪,而是要人經過試驗後更剛強、更善良、更聖潔。是故,試探使神子耶穌更能體會人的困局,同時因祂勝過人生困局,生命越益堅強。信徒遇試探也應從此積極的層面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