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牧心窗:自我的信念

突破自我篇: 自我的信念

許開明

少時,有長者問我:「長大後想做什麼?」我不假思索的說:「做皇帝」。他回應說:「現在無人做皇帝了!」我也即時說:「那就做總統吧!」他說:「中國沒有總統的設立,你不會有機會!那你還想做什麼?」我停了一陣,就想起聖經中的三博士,就回應說:「我長來後要做「博士」。」那位長輩看著我,這剛從大陸來港不久的小移民,竟有如此的大志,禁不住露出微笑。自此想成為「博士」變成我的理想和目標。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有起有跌,但成為「博士」「學者」的信念並沒有放棄。二零零七年尾終於取得哲學博士,並創建了一套破局神學,準備貢獻學界,雖然已是年過半百的人,總算是得償所願了。

一個人的行為會受自己的信念支配,無論何人難免作事時不知不覺地跟從自己的信念走。但以理及他的朋友堅持吃素菜飲白水,不用王之酒膳,並相信不會影響面貌,結果信念達成,不用王膳的更加俊美肥胖(見但1:8-16)。血氣方剛的青年約瑟面對主人的妻不斷以目送情並引誘同寢,若非他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拒絕說:「你是他的妻子,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上帝呢?」(見創39:9),後果真不堪設想了!愚公的信念可移山,絕非空談,它往往能產生某些戲劇性的效果,許多人幹出了不起的事,往往與他的信念有關。諸如中國革命能夠成功乃由於孫中山與一些革命志士具有推翻滿清帝制,才能建立新中國的偉大信念。

《信念的力量》乙書作者立普頓教授,從其專業領域的科學知識和生命體驗說明「信念」的重要。

立普頓教授在書中反覆談論的有關的重點:首先,決定細胞生命的關鍵不是基因,而是細胞對環境的「感知」。決定我們生命性質的,在於我們對驅動生命的環境訊號所做的反應,而非基因。其次,基因是分子藍圖,無法「自我顯現」,有賴環境訊號的啟動。細胞膜是細胞的運作中心,細胞的腦是細胞膜而不是細胞核。第三,在積極思考( 信念)對行為與基因的影響方面,他堅持信念是可以改變DNA,改變人的遺傳本質。波士頓心靈與肉體醫學研究所主任赫伯特·本森也說:“理解信念的科學效果的最佳方法是查看關於安慰劑效果的文獻。”無數醫學研究通過使用安慰劑表明,在治療過程中,信念發揮了重要作用。舉例來說,抗抑鬱藥物大約百份之八十的效果來源於:人們相信它能發揮作用。信念的影響在替代療法中甚至更大。 所以自我信念這東西,不容忽視。

再者,《上帝的基因》一書的作者哈默一直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信念,不論是對藥物,還是對別的什麼事物的信念,都會輕微改變我們的情緒狀態。哈默推測,正如當我們感到開心時,大腦便會產生化學變化一樣,擁有某種信念也會導致類似的化學變化。他認為,控制信念的神經遞質與控制情緒的神經遞質相同。 因此,正面和積極的自我信念帶來美好的人生,同樣負面和消極的自我信念對一個人會有極壞的影響,甚至會禍及無辜的人群;恐怖份子以為殺害仇人可以討真主喜悅,還可以上天堂,這種可怖的信念,令人震驚。所以我們應努力培養優良的信念,卻要避免使我們精神不振,灰暗無光,損人害己,消沉絕望的信念。倘有良好的自我信念,一個人便活得輕鬆、愉快、自由自在、有在地若天之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