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瑞強博士 – 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210321_sermon

 

講題: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Learning Obedience through Suffering

經文:希伯來書5:5-10

講員:鄧瑞強博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3月21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在這疫症期間,祝願各人平安。

 

  下禮拜五,便是主耶穌的受難日了。今日,讓我們思想主耶穌的苦難。

  苦難,從來都是人類思想上的謎。在宗教哲學裡,有一種講法,說苦難的存在,是為了成就更偉大的美善,猶如畫面中的黑暗,是為了凸現更豐富的色彩。我不同意這個講法。這個講法,會合理化苦難。我看不到在戰爭中數不盡的無辜小孩子的死,對文明的進步有何必要性。在舊約,約伯記探討苦難時,從來沒有替苦難找一個合理的理由,甚至連道德的理由都找不到。苦難,是一個謎。約伯能做的,是沉默,然後,神向他顯現。這不是要合理化苦難,而是要提升人的境界。人在神聖的境界裡,才有面對苦難的力量。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有群猶太人,為逃避「納粹」,躲在科隆的一個地下室裡。在牆上,他們留下了這些文字。

  「沒有陽光的日子,我仍相信太陽。感受不到愛的歲月,我仍相信愛。當上帝隱匿時,我仍相信上帝。」

(I believe in the sun even when it is not shining

And I believe in love even when there’s no one there

And I believe in God even when He is silent)

  有人將這些文字譜成詩歌,歌名叫<Inscription of Hope>,這歌有廣東話版本,叫<盼望銘刻>。這些銘刻在牆上的文字,寫出了真信仰。「當上帝隱匿時,我仍相信上帝。」唯當我們進入神聖境界時,才能在一個毫無上帝的世界,深信上帝。唯有深信上帝的人,才能在苦難的世界中,堅持活出愛。

  今日的講道經文,是今日的書信經課:希伯來書5:5-10

來5: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

來5:6 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來5:7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來5:8 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來5:9 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來5:10 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他為大祭司。

 

  我先講耶穌的苦難經驗。

來5:7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這是基督的塵世經驗。他沒有特權,過一幸福快樂的生活。他來到人間,體會到人類最深刻的受苦經驗。

  「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又大叫,又流淚,又禱告,又懇求,連續幾個字,便看出耶穌忍受的,是大悲苦、大艱難。

  他求神救他免死。這不是普通的死,這是受盡折磨的死。幾乎所有人,都會在這種折磨中低頭。耶穌既然在苦難中懇求,就表明他有掙扎。那一夜,那苦難前的一夜,是漫漫長夜。萬般思緒,湧上心頭。這苦難真有意義嗎?難道這個墮落世界,會因一個無辜人的受苦而改變嗎?數不盡的無辜人受過苦,有人留意過他們嗎?有人為他們流淚嗎?有人流淚又如何,強暴的人會放下暴力嗎?這個世界,無一日沒有十架,無一日沒有釘在十架上的人,但世界會因此而改變嗎?為何醉生夢死的人可終日歡樂,而我竟孤獨地背起十架?這真是我的天命嗎?背負起這天命,又如何?若我逃避了,世界真有損失嗎?

  天地無言,上帝隱沒,這是最淒涼的苦難。

  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形象地呈現耶穌的掙扎。放下十架,過一平凡人的生活,娶妻生子,歸隱山林,有何不可?

  經文說:「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

  「虔誠」這個字,有尊敬也有畏懼的含意,合起來,正好是「敬畏」之意。耶穌敬畏神。他懼怕苦難,但他更敬畏神。他可能對苦難的人生充滿懷疑,但他對神毫不懷疑。在苦難前夕,他向天父哀求。天父默默無言,讓他去承受。他與天父之間,有一種外人難以理解的交流。在這交流中,漸漸,聽命於天父的心,大於對自身的顧慮。漸漸,天父的無聲,變成內心裡唯一的大聲。有些人的內心,外人很難明白的。話說,多年前,在颱風日子,有人去海邊看海,卻被風扯了落海。有人經過,落水救人。最後,被風扯落海的人獲救,救人者卻遇溺死亡。這個人,當見到有人墮海遇溺時,在那瞬間,在那永恆的一剎那,他到底在想什麼?他應該有想過家人,他的家人就在身旁。他應該有衡量過自己的安危,那的確不是尋常的日子,那是狂風巨浪的日子。但是,我想,應該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抓住他,這力量是沉默的,但這力量是巨大的,巨大得讓這個人放下了自己,放下了家人,走向死亡的漩渦。或者說,應該有一種超乎尋常的、高貴的生命呼喚著他,他心悅誠服地降服,然後,他放下了恐懼,走向一個需要他幫助的人。這是超乎常理的,難以理解的。這種人與天父之間,有一種外人難以理解的交流。

  經文說,因耶穌的虔誠,因耶穌對神的敬畏,他蒙了應允。「他蒙了應允」,這句子真耐人尋味。耶穌不是因為「蒙了應允」而不用受苦受死,反而正正是「蒙了應允」,而要去受苦受死。

  在什麼意義上,他「蒙了應允」呢?

  我想,當耶穌以敬畏的心面對天父時,他像那落海救人的人那樣,被偉大的力量抓住,被天父呼喚,被天心充溢。然後,他明白,短暫的人生,其意義在於實踐天父的心意,讓天心彰顯人間。他也明白,天父愛世人,祂的心與受苦的人同在。然後,他深刻體會到,在自己的受苦裡,正體現著天父與受苦的人的同在。再然後,他明白到,在風平浪靜的日子,無人墮海,自己能過一簡單生活,是好的。但在風雨飄搖的日子,有人墮海,則放下自己,聽從一更大的生命的呼喚,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天父的心在人間的彰顯。這是大愛,這是救贖,這是希望。耶穌明白了,他願意這樣做。在這意義上,他這「願意」是「蒙了應允」的。

 

  在受苦的事上,耶穌領悟到什麼?

來5:8 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

  這節經文,就是我今日講道的題目。我覺得,這節的關鍵是一個「學」字。這不是死讀書、學習不同理論的那種「學」,而是像學徒那樣,在實踐中學習的那種「學」。耶穌不是先學習「順從」,然後去承受苦難。根本沒有這種學。實踐和領悟,是同一回事。耶穌是在實踐中,在放下自己、甘願為他人而受苦的實踐中,他領悟何謂「順從」,何謂將生命交給天父。有「順從」,而沒有承擔苦難,這「順從」是空的。耶穌這裡的「學」,是一種「知行合一」的領悟。耶穌在承擔十架中,活現了「順從」的真意。耶穌在「順從」天父時,甘心為愛而受苦。

  關於基督教的信仰,我們知道得很多。但天父不要這種「知道」,這種「知道」是離地的,這種「知道」與你的生命的豐盛無關,這種「知道」也與他人的福祉無關。天父要的,是要你在實踐中磨煉你的「知道」,深化你的「知道」。在耶穌身上,我們看到,不經受十架的苦難,領悟不到「順從」的真義。

 

  耶穌領悟了順從,那又如何?

來5:9 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當甘願承受愛的十架時,耶穌的生命得以「完全」。在這裡,所謂「完全」,主要不是指一種道德上的完美,而是指一種人性生命上的圓滿實現。用哲學的術語來說,這不是一「道德學」的用字,而是一「存在論」的用字。人性生命的圓滿實現,用中國儒家的話來說,就是「盡人性」。「盡人性」者,就是「聖人」。

  在這節經文裡,「順從」這個字又出現了。耶穌在背負人類苦難的過程中,領悟了順從。同樣,我們也在背負人類苦難的過程中,領悟順從。領悟了,才進入基督教所講的「救恩」裡。這是重複耶穌活著的過程。面對天父,敬畏天父,明白天父,讓天父的心抓住你。在大愛的包圍下,你甘心放下自己。在這苦難的世界,你願意為他人多走一步,背起生命的十架。在這過程中,你會像耶穌一樣,完成你人生的責任,圓滿地活出人性,領悟生命的全面意義。

  在這生命裡,不再問為何有苦難,而是在苦難人生中盡力去愛。不再埋怨為何自己要受苦,而是在受苦中去安慰其他受苦的人。不再抱怨天父為何不聽祈禱,而是明白天父渴望我們在苦難的人間,透過我們承擔十架,向世人宣告平安和希望。

 

  如此這般,耶穌成了何等樣的人物?

來5: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

來5:6 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來5:10 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他為大祭司。

  當一個人甘願被天父抓住,甘願承擔人類苦難的十架時,一個偉大的人格生命便出現於世了,他成了「大祭司」,溝通天地,站立在上帝與人類之間,將人間苦難呈現在上帝眼前,將上帝的仁愛帶進人類中間。用中國儒家的話來說,這是達致「天人合一」的聖人生命。不過,經文特別說,「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天父」,這不是中國式的、自力的、也自負的「靠自己」去成聖。而是卑微的、順服的、由天父引導,讓天父的旨意成就在人間。

  耶穌這大祭司,不是按人間的一般祭司的級數,而是按「麥基洗德」的級數。「麥基洗德」是一神秘人物。在創世記第14章,亞伯蘭(後來叫亞伯拉罕)打完一場勝仗,救回姪兒羅得後,神秘的「麥基洗德」出場,祝福亞伯蘭,也接受了亞伯蘭的奉獻。如此,「麥基洗德」作為祭司的級數,高於亞伯拉罕,高於神的子民的始祖。在希伯來書裡,「麥基洗德」代表一永恆的祭司職份,而耶穌作為人間的大祭司,是屬於這級數的,永恆的、不被替換的。

  從今,當構想天人關係時,背起十架的耶穌,就總在畫面中央。

  當耶穌撐起這個崩壞的世界時,在這苦難人間,我們看到天父的憐憫。

  當不安籠罩大地時,讓我們像耶穌那樣祈禱,不再注視不安,而聆聽天父微聲的呼喚。當絕望瀰漫社會時,讓我們像耶穌那樣行動,不是埋怨退縮,而是承擔更大的責任。當上帝沉默隱退時,讓我們像耶穌那樣信靠,不因看不見上帝而不信,而在看不見上帝時更深的信靠。

 

  願榮耀歸上主,願人間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