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04_sermon
講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 He has been raised; He is not here.
講員:高國雄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4月4日
哈利路亞,主已經復活了!
今天是基督復活日崇拜,復活節是基督信仰中最重要的節日。
哥林多前書15:14「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對,使徒保羅的提醒非常重要,我們信仰的核心就是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勝過死亡,更為信靠基督的人帶來復活的盼望,生命的力量。
因此在今天復活節的主日中,我們要再一次重述基督復活這一個最重要的神蹟,反思此神蹟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
馬可福音16:1-8
1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2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裏, 3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 4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擡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 5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着白袍,就甚驚恐。 6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請看安放他的地方。 7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 8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福音書經課一開始提到時間是在安息日後的一天早上,首先希望與大家解釋一下,有一點很重要請留意的,有部份基督新教的教會主張必須在安息日時舉行崇拜,因為這是從舊約時代就開始,上帝在十誡中清楚表明,要求人要守安息日;請大家先認識清楚,我們今天是沒有守「安息日」的一群,除了因為耶穌基督在世時討論到有關安息日的教導時,常常提醒:「人子才是安息日的主」,所以守安息日不是要守由人所定的規條,而是要記念上帝的拯救,與及要我們休息,並有責任協助解放我們身邊仍然生活在捆鎖中的人,因此我們守安息日的方法就改變為以敬拜主,服侍人為焦點。另外就是因為基督在主日(禮拜日)復活,因此我們慶祝更重要的基督復活日(主日),在主日進行崇拜及休息。
基督復活在禮拜日的證明就是在今天這段經文所提到,安息日之後的一天,由於耶穌基督在週五的受難日(Good Friday)中被釘十字架,猶太人的傳統週五黃昏就是安息日的開始(他們一天的計算方法是由黃昏開始到另一天的黃昏,與中國人傳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別),所以這是為什麼不希望罪犯被釘十字架超過週五的黃昏時間(約翰福音19:31 猶太人因這日是預備日,又因那安息日是個大日,就求彼拉多叫人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免得屍首當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
要清楚認識耶穌基督死後在第三天復活,這「第三天」的計算方法是以猶太人傳統對日子的計法,耶穌基督被釘,斷氣時候(約下午三時)的一天是安息日前的預備日(禮拜五),這是「第一天」,安息日就是「第二天」,由於按傳統猶太人在安息日中很多事務也不可作,所以耶穌基督在預備日中死去,離開安息日開始的時間實在不多,為耶穌所需要做的安葬事宜相信仍然大部份未完成,但在安息日中不能繼續,因此婦女們就要在安息日的後一天(即週六黃昏開始的這一天)才可以繼續為耶穌處理後事,當然以當時的情況一定要在有陽光的白天才可能工作,因此就能夠解釋,為何婦女們要在主日出太陽的時候(原文新約:在太陽升起非常早時)就到墳墓。而又同時可以理解到信經提到耶穌基督「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所以要分清,耶穌基督不是在死了,三天 (72小時) 之後復活,因為如果按我們今天對時間的理解,耶穌基督由死亡到復活應該大約40小時之內。
經文中幾位愛主的婦女們在主日大清早帶著香料來到耶穌基督的墳墓前,為要希望盡最後的份(處理耶穌的屍體),相信她們帶著極度的悲傷,不捨,不明白,甚至憤怒(請不要忘記,當日耶穌基督是以革命罪/叛國罪被冤枉而處極刑的),到了墳墓時又非常擔心實際的問題(當時墓穴的設計是由大石頭擋住為墳墓之門,以幾位婦女之力應該未能把它挪開,所以V3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這百感交雜的狀況,我們又有沒有經歷過呢?
V5提到婦女們的心情「甚驚恐」、和合本修訂版用「很驚奇」,希臘文原文有「驚奇」、「驚訝」,可以附帶著正面或負面的反應,即是所指婦女們未必一定是負面的害怕/驚恐,而是可能對這突如其來的事情不知所措(石頭已經被滾開,墳墓內有穿白長袍青少年住著),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又有沒有不知所措的時候呢?並且最驚恐、害怕的又會是什麼呢?
上帝的使者安慰婦女們:
V6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請看安放他的地方。 7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
並宣告:「他已經復活了!」
聖經中從來沒有提及這位穿白袍的青少年到底是誰,當然很自然地會被理解為天使,雖然我們無法確定他的身份,但可以很清楚的就是,他代表上帝向婦女們宣告及邀請,同時指示出耶穌已經不再在本來被安放在的位置上。
婦女們原意要到墳墓去尋找那位已然被釘在十字架上,並死了的耶穌的身體,原本帶著悲傷而來,為要盡愛/所愛的責任,我們對待信仰有時也是持有這種態度、目標或心態,「宗教皆導人向善」、「聖經/耶穌的道理很有意思」、「教會/信徒朋友曾經幫我很多,我也應該要回饋」;但上帝的宣告與邀請完全改變了婦女們原有的計劃、想法及行動,因為事實上基督真的復活了,一切不再一樣,人故有的想法、態度要改變,行為也要改變,婦女們不單不需要擔憂大石頭會搬不動,更無法/需要用香料去膏耶穌的屍體,當我們原定的一切計劃也沒法/不能實行時,我們的心情又會如何呢?
V8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婦女們的反應是發抖、驚奇(原文意思是驚駭,極度驚訝,已到達失去自制力的狀況),行動是逃跑,因為害怕(懼怕)而不對任何人說任何事;極度的震撼、難以接受、古怪難明,往往人最難接受的就是按自己邏輯無法想通、理解的事,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一切必須掌握於自己手中才是最穩妥,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就正正是要我們認識自己/人真正的位置,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如何的微小及無能,人類以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完全理解上帝,就是我們最愚昧的地方,所以我們要認罪、悔改、接受上帝的拯救。
V8這節經文在大部份新約學者眼中就是馬可福音最原本的結尾,現存的第9節(和合本修訂版的短結語)及9-20節(和合本修訂版的長結語及和合本中的結尾)都被視為是後期編輯加上的;因為一方面在最可靠的古抄本中沒有V9以後的內容,加上結語與前文的詞彙及風格的表達不太一致,在不同的抄本/譯本中出現不同的結尾,很可能是早期讀者覺得如果經文停在V8就完結是很奇怪及不完整,我沒有打算在此深入討論這個不同結尾所延伸相關的問題,如果我們嘗試接受如若馬可福音的作者就把經文完在16:8,那又代表著期望我們作出什麼思考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流行的讀者反應批評理論(reader-response criticism),其中一個重點是閱讀者對文本的主動參與,意義並非存在於文本本身,而在讀者的心靈中,相信對我們作為信徒,此理論閱讀聖經亦有所幫助;如若用此角度去理解馬可福音這結尾,難道那不就是作者期望我們每一個閱讀的人要去回應,這回應不單止是要思考/想像到底在這一群非常害怕的婦女們及門徒身上將發生了什麼事?更要我們同樣因為上帝竟然愛我們到底,耶穌基督真的被釘在十架上,有人宣告基督已經復活,並且叫我們去等待與祂會面(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未見到,正如當日的婦女們一樣),在震驚中的我們,又會以什麼行動去回應呢?
馬可福音1:1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以教會的發展來說,福音書的寫成只是基督信仰被開展的起頭,歷世歷代信徒的回應、行動才讓福音不斷地的拓展,今天同樣,復活主日所展示的信仰,不是單單在重述二千多年前所發生的舊故事,一個已經完結的故事,而是要我們參與在其中,一同經驗生命中的震撼、改變,是一個由你我開始,延續並展現復活的大能,改變世界的故事。
延伸反思題目:
哥林多前書15:3-11
3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 4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5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 6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 7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 8末了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 9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 10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 11不拘是我,是眾使徒,我們如此傳,你們也如此信了。
我們在今天如何經歷復活的主呢?
這福音是如何傳給我的呢?我又如何傳出去呢?
使徒行傳10: 40-42
40第三日,神叫他復活,顯現出來; 41不是顯現給眾人看,乃是顯現給神預先所揀選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就是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裏復活以後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42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他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
誰人能夠看到復活的主呢?
-
為神作見證的人
-
與復活主同吃喝的人
-
傳道給眾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