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11_sermon
講題:我主我神——一位誠實存疑者的認信 My Lord and My God — The Confession of An Honest Doubter
講員:伍渭文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4月11日
引言:
人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我們記起人所作的壞事多過其好事。莎士比亞說過:「人做的惡事,比他的命長;人做的好事,跟骨頭長埋地下。」(The evil that men do lives after them; the good is oft interred with their bones.)所以我們記得:雅各騙取以掃長子名份;大衛殺人奪妻;彼得三次不認主;多馬多疑(Doubting Thomas)。就像中國俗語所說,「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但上述例子中,多馬的多疑,並不是一樁惡行,不同殺人奪妻、欺騙、否認主。為何說多馬多疑呢?這跟耶穌復活後對門徒的顯現有關。
四福音有關耶穌復活後對門徒顯現的時序如下:抹大拉的馬利亞、撒羅米、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一清早帶著香膏來墓園,想膏抹耶穌屍首,發現墓石滾開了,裹屍布和頭巾像人形還放在石棺上。抹大拉馬利亞以為有人偷屍,趕緊奔告彼得和約翰。約翰跑得快,彼得隨後,進入空墳看見了就信,但不完全明白聖經的意思。(約二十8,9)馬利亞離開後,幾位婦女在墓內見到天使,極其害怕。天使囑咐她們:「快去告訴他的門徒,說他從死裡復活了,並且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太二十八7)
1)抹大拉後來獨自回到墓園,耶穌向她首先顯現。(約二十11-17)
2)婦女們急忙離開墳墓奔走告訴門徒,在途中耶穌對她們顯現:「願你們平安!」她們就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耶穌對他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二十八9, 10)婦女們告訴門徒,他們不信。
3)以馬忤斯路上向革流巴和另一門徒顯現。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報告,門徒也不信。
4)耶穌向十一個門徒顯現,適時多馬不在場。耶穌責備使徒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可十六14)
5)隔了八天,耶穌第二次向門徒顯現,特別叫多馬伸手摸他:「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沒有伸手摸耶穌就說:「我的主!我的神!」(約二十27, 28)
6)第三次耶穌向門徒顯現是在加利利海。他們整晚打魚一無所獲,耶穌叫他們把網撒在右邊,網拉上來153條大魚而網沒有裂開。耶穌跟門徒共進早餐,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多嗎?彼得答:「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二十一15-19)
1多馬是認真的存疑者。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二十24, 25)
1)多疑是多馬的性格。
他喜歡思考,要弄清楚信仰的原委,喜歡問問題。耶穌說他要往父那裡去,然後聖靈才來。「我往那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約十四4, 5)也許門徒同樣納悶,但他們不作聲。多馬不同,要問個究竟,他尋求合乎理性的答案。
多馬性格悲觀。猶太地區殺機四伏,為要使拉撒路復活,耶穌要赴接近耶路撒冷的伯大尼。門徒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嗎?」(約十一8)門徒叫耶穌避開死亡。但多馬較悲觀,若不能逃避死亡,願意以死相隨:「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約十一16)像叔本華(Schopenhauer)和祁克果(Kierkegaard),悲觀的人會多方思考問題。當敵人節節敗退,彼得會說:要乘勝追擊,凱旋在望了。但多馬會說:小心可能這是圈套;深入敵陣,有足夠後勤支援嗎?多馬性向存疑,但對信仰認真,祇要撥開雲霧,就義無反顧,付上生命在所不計。
2)存疑是思考。
魯益師(C.S. Lewis)地獄來鴻(Screwtape Letters)幽默吸引,藉反話說真理。內容說魔鬼給門生教路,如何誘惑信徒。第一封信魔鬼指點門生:用辯論折服信徒奪其靈魂,效果不彰而且危險;他們會愈來愈明白信仰,信得更堅定。叫信徒專注即時的官感經驗就可以了,很湊效。存疑者要問過究竟,其實是認真。1930年出版的《墓石懸迷》(Who Moved the Stone?),作者法蘭。莫理遜(Frank Morrison)是一位著名律師和專欄作家,他懷疑耶穌復活,收集受死和復活前後七天的證據,模擬在法庭辯論,希望證明耶穌沒有復活。但所有證據都指向耶穌真的復活,特別是空了的墳墓;這書最後成為護教名著。
耶穌跟撒馬利亞婦人談到崇拜時說:「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婦人在撒馬利亞的聖殿敬拜,是人的傳統;信仰要經個人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3)有思考始有根基。
1981年暑假,我在美國春田城成立了華人的崇拜聚會。開始時,我們到唐餐館吃飯、到移民學英語的學校探訪,拿起電話簿看似中國人的名字,就打電話接觸。認識一位來自香港的姊妹,丈夫是腦科醫生。她坦承到了美國就很少去教會,說是對信仰的反叛,rebound(原話)。她在香港時是熱心的乖乖女。教會非常保守,看電影是愛世界,化裝是扮靚,利是錢是不勞而獲。信仰跟社會文化是割裂的。存疑幫助我們思考,沒有思考信仰不能生根,就像落在淺土和石頭上的種子,飛鳥一來就吃掉了。
4)存疑是認真。
戀愛到一個臨界點,要下決心結婚時,通常會有存疑:這真的是我終身伴侶嗎?沒有其它的選擇嗎?魯益師說他信主時,是英國最低沉和不起勁的歸依者(The most dejected and reluctant convert in all England)。一九二九年經過多年上下求索,多方閱讀,師友切磋,他來到要作抉擇的一刻,知道門一推開,一跨進去,將面對一個不可估量的世界。在作信心的跳躍前,他存疑猶豫,不是不認真,乃非常認真。
5)耶穌欣賞多馬對信仰認真。
耶穌第一次向十一使徒顯現時,多馬不在場。為甚麼?極可能多馬悲傷哀慟,想一個人獨處,顯然門徒了解他,沒有怪他缺席,錯過機會,多馬回來時祇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盼望耶穌對他顯現,像對其他門徒一樣,而且有更親蜜的接觸:「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二十25)
過了八天耶穌第二次對門徒顯現,多馬也在其中。對多馬來說,過去八天真不好受,他應聽到不少門徒遇見耶穌的見證,但一天一天過去了,耶穌還未對自己顯現,他一定很焦慮。會不會自己開價過高,對耶穌不敬呢?喜歡思考又悲觀的多馬,也許認為耶穌拒絕他不理他了。耶穌出現了!「願你們平安!……(多馬)伸過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相信!」(約二十26, 27)耶穌並沒有嚴責多馬,反而溫柔叫他不要疑惑,總要相信;摸我吧、探我吧。 此刻,多馬被耶穌的接納和愛所感動,不須要觸摸耶穌就敬拜他:「我的主!我的神!」。這是門徒對基督最高的認信:耶穌與父同尊同榮。
6)哀歌作者也是存疑者。
多馬願意相信,但他要清楚地相信。他站在信仰的立場,希望驅走疑惑,全然相信。像聖經哀歌的禱告者,把存疑帶到上主面前,對上主傾訴(Talk to God),不是談論上主(Talk at God)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詩二十二)。在哀歌,禱告的人求告上主,增強其信心,撥開雲霧,好作信心的跳躍(leap of faith)。因而,耶穌向多馬顯現並叫他摸自己。
應用:在信仰和生活上,我們總有疑惑。誠實的懷疑者為上主所喜悅,因他們對信仰認真。若我們作好信心的跳躍,上主也會親近我們,顯為真實。「不要疑惑,總要相信。」
2 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二十29)
7)看見的時代將過去。
這句話看似責備多馬,不應要求眼見才相信,但耶穌對多馬的接納和溫柔,應另有所指:有福的時代快要來到,不再憑眼見,乃憑信心。耶穌降生、受死、埋葬、復活、升天,我們看見;但升天之後直到第二次再來,就不能憑眼見,乃憑信心。信徒要透過聖靈、聖經、和聖徒,與基督相遇。這日子是有福的,因聖靈已降臨,教會已誕生。耶穌經歷十架的苦痛,就像婦人忍受生產的苦難,迎來新生命—教會的誕生。
8)不要拉住我。
當抹大拉馬利亞聽到耶穌叫她:「馬利亞」,她立刻回應「拉波尼」(亞蘭文拉比,老師)並伸手拉住耶穌。耶穌說:「不要摸我(拉住我,新譯本;Do not hold on to me, NIV;Don’t cling to me, Message),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約二十16,17)耶穌豈不曾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約十六16)馬利亞以為耶穌離開又回來了,可以回到過去美好的時光,朝夕相處,陪伴左右。耶穌提醒她,新時代已來了,我不再是以前的拉波尼,我是萬有的主。這時候的耶穌,可以隱藏在同路人的身上,跟以馬忤斯的門徒講解聖經;也可以突然進入關閉的房子。「不要拉住我」指出世界已不一樣了。我們已進入不再憑眼見,乃憑信心的新紀元。耶穌要上升見父,直到他復臨,我們才能見到他。
耶穌公開出來傳道三年多,見過他面作他門徒的,竟然不相信他復活,墳墓空了屍首不見了,以為被偷走,傷心欲絕。兩批見證人:婦女們,及革流巴等遇見主的見證,「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路二十四11)耶穌責備門徒不接受他們的見証。「耶穌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可十六14)
事實上,憑信心的我們,比眼見到耶穌的第一代信徒,知道更多有關耶穌的救贖事件。使徒們雖然眼見過耶穌,但他們不明白也不相信耶穌復活,而且在耶穌四十天教導天國奧秘後,到升天的一刻還問:你復興以色列就在今天嗎?我們比他們更了解信仰和教義。憑信心的信徒,擁有完整的聖經,也累積了歷代信徒了解聖經的智慧,幫助我們明白和應用聖經。
9)向群體顯現。
為甚麼耶穌不直接了當向門徒顯現,而派兩批見證人跟門徒作見證呢?因為新時代來到了,不單使徒們代表教會,婦女們、革流巴等也代表教會。信徒如何接受,也要如何給予。這也說明為何耶穌要等到八天後,當多馬回到門徒當中時,才向他顯現。事實上福音書記載耶穌的顯現,除了單獨對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彼得(路二十四34),都是兩個人或以上的群體。
為何要多馬等候八天之久?耶穌在其他門徒一起時才對多馬顯現,肯定多馬,不加苛責,要門徒接納並欣賞多馬存疑的積極面,同時也使用多馬信心的跳躍和認信,堅固門徒,這是聖徒的互勉(mutual consolation )。路德認為這正是教會的記號,教會是信徒的結集,在其中互相勸慰,彼此支持。耶穌升天後,沒有無縫接上聖靈降臨,還等十天,使用這空窗期,讓門徒一起懇切禱告,彼此勸慰,同心合意,等候聖靈的澆灌,教會的誕生。今天的經課,都以教會群體生活為主題。
10)今日經課都指向教會群體。
使四32-35; 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凡物公用。詩一三三;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約一1-2: 2;信徒彼此相交;聖靈降臨前連續讀出約壹,主題是彼此相愛。約二十19-31;耶穌向信徒群體顯現。
經課使徒行傳展示門徒彼此相愛,凡物公用,充滿喜樂。百姓又希奇、驚訝、懼怕,但同時喜愛他們。(使二43;三10)封閉的世界被打開了,相比之下,帝國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春秋大夢,變得蒼白,軟弱無力。耶穌的跟隨者,憑信心看到,比眼睛所看到的,還要真實的世界。聖靈像風,從耶穌的墳墓,滾開了墓石,帶走死亡和絕望,並吹襲更新這世界。巴爾特(Karl Barth)說得好:「復活的信息告訴我們,我們的仇敵、罪惡、詛咒和死亡已被打敗。它們已徹徹底底沒有作為。它們也許詐作未知鹿死誰手,勝負尚未分曉,我們也不應輕敵,但已不再懼怕它們了。」在十架耶穌已一役竟其功,現在祇是清理殘餘,世界從此已不一樣。
11)我愛我主教會
香港教會這幾年因不同的政見,造成嚴重撕裂。有一次我在香港一教會講道,一位中年弟兄全場站立,不是他尊敬講員,乃表示抗議。主任牧師早跟我打了招呼,他不是抗議講員,也不是抗議教會,乃抗議當權者使用不當武力鎮壓示威者。因著不同的政見,有些信徒對教會失望,離開自己的教會,甚至不去教會。
門徒中間也有張力,因為性格和背景不同:彼得樂觀,有氣魄但衝動,多馬悲觀,謹慎多疑;馬太原是稅吏有建制背景,奮銳党西門以前推崇激進革命。他們一起被召為門徒,和睦同居,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一三三1)沒有撕裂,不須割席出逃。
宗教改革時期有兩位曠世奇材,伊斯拉姆(Erasmus)和路德(Martin Luther)。伊斯拉母編輯了第一版新約希臘文聖經,歐洲王侯將相都向他請益,是備受敬重的國師。馬丁路德是一位修士和大學神學教授。兩人皆精準看出那樹枝正在腐爛敗落,但路德拿起斧頭砍掉它。路德批伊斯拉姆,應該為教會哭泣時,他竟然嘲弄教會。路德是教會忠誠的叛徒(Loyal rebel),他為教會哭泣,並改革教會,教導真理,牧養上主交托給他的羊群。
為教會哭泣使我想起《我愛我主教會》這聖詩:「我愛我主教會,主靈與人同居,救贖之主,親流寶血,建設清潔基礎,愛她我常流泪,念她我常祈求,爲她事工,我更努力,直到力盡方休……耶穌爲她元首,爲她摯愛良友。」
總結:多馬是誠實的存疑者,但耶穌欣賞他對真理的認真,向他顯現:你可以前來摸我的釘痕,探我的肋旁,溫柔對他說:不要疑惑,祇要相信。耶穌同時趁機會帶出重要的信息:「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我們要進入不再憑眼見,要憑信心的新世界,憑信心,我們將看到眼睛看不見的奇妙世界。
馬利亞,不要拉住我叫我拉波尼,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我要上去見我的父,聖靈將降臨,教會快誕生;你們是我的見證人,是我的身體,要將福音傳遍世界;同時,餵養我的羊,建立我的教會,等候我再復臨大地。因此,講章還未結束,還有一位誠實的存疑者,稱為磯法(磐石)的西門彼得。多馬對耶穌復活存疑,彼得對自己存疑,三次否認主後,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了。
3另一位誠實的存疑者-彼得
約二十一3:「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天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約二十一5, 6)
12)為何彼得要去打魚?
耶穌已單獨向彼得顯現(路二十四34),耶穌對門徒顯現時,他也應該在其中。耶穌要門徒等候,聖靈快要降臨,他不相信嗎?為何要重操故業呢?耶穌問彼得三次「你愛我比這些(魚)更多嗎?」,很明顯針對他三次不認主,這失敗非常困擾彼得。他不是拒絕使徒之首的召命,但他失去自信,他懷疑自己沒有能力承擔責任,要藉打魚恢復信心。因打魚是他的本行,最有經驗,加利利海是他的地頭,沒有失過手。彼得想藉職業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重拾失去的自信。他沒有叫其他門徒跟他一起去打魚,所以不是重操故業,放棄原來的召命。
13)陪同支援。
門徒為何不勸阻彼得,反而一起和應他呢?因他們了解彼得,猶如了解多馬,他們陪同彼得,給予支持。互勉有時,陪同有時。肢體見面有時不須多言,陪同就足夠了。都是作家的兩父子,因為一些誤會結了心病,很久沒有見面,兒子自己的孩子也長大了,大家覺得這樣的關系不好,做兒子鼓起勇氣,約爸爸到兒時一起垂釣的地方,重遊舊地。整個下午父子坐得很近,說話很少。回家後,兩人寫下當天的日記。兒子覺得很失敗,父親跟自己沒有說過幾句話,有點自責。但同一天,父親寫下:今天樂透了,兒子陪了我整個下午,很滿足。父親需要也是最珍貴的–兒子陪同自己。
我1980年前往美國進修前一年,跟我一起在教會長大的弟兄突然感到上主離開他,不理他,他懷疑信仰。專業考試失敗,太太跟母親不和;單親媽媽覺得有人奪去兒子,加上媽媽和自己的身體都不好,這些壓力加在一起,就成為不能承受生命的重。他雖然不來崇拜,作為在教會一起成長的好友兼傳道,我每星期一次到他家附近跟他一起吃早餐,陪同他,保持聯系。若有伉儷團契聚會,邀請他夫婦參加。一年後我去了美國,後來傳來喜訊,他恢復信心,跟太太參加崇拜聚會了,並把以前的什一捐獻,全數還給上主;之後熱心在教會服事,成為信徒敬重的屬靈領袖。
14) 總結
多馬是誠實的懷疑者,耶穌接納多馬,因多馬對信仰極其認真,祇要雲霧撥開,他將義無反顧,作信心的跳躍。他認信:我的主!我的神!。彼得也是誠實的懷疑者,他懷疑自己。因為曾經三次不認主,他需要工作治療,恢復自信,打魚去了。耶穌了解彼得,吃完早飯後對彼得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回答:「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二十一15-17)耶穌提醒彼得,是耶穌的羊,耶穌會負責,他會賜能力。憑自己,整晚一無所獲,但聽耶穌在右邊撒網,就滿載而歸。彼得明白了,他認信:「你知道我愛你,我願意牧養你的羊。」
今天,你是否對上主存疑,為何橫逆突然臨到你?你不明白,覺得上主離你很遠。耶穌說:不要疑惑,總要相信。今天,你是否對自己存疑,因為多次的失敗,覺得自己離開上主很遠,不配事奉。耶穌說:「你跟從我吧!你要牧養我的羊。」上主沒有放棄多馬,也沒有放棄彼得,也沒有放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