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恩先生 – 從五旬節到聖靈降臨

      210523_sermon

 

講題:從五旬節到聖靈降臨 Pentecost and the Coming of the Holy Spirit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5月23日

 

引言

事有湊巧,小弟已經第四次在聖靈降臨日講道。聖誕節的經文尚有輪替,因為有四卷福音書,而聖靈降臨日的經文一定是使徒行傳2章1-21節。如果不重複之前三次的內容,還有甚麼可以講呢?在思索的時候,看見聖靈降臨日的中英文名稱原來是不同的,中文稱為聖靈降臨日,英文稱為Day of Pentecost,第五十日。第五十日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耶穌基督復活後第五十日,其二是使徒行傳第2章所說的五旬節。

 

2:1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

2:2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

2:3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

2:4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2章1節提到「五旬節」,即是Day of Pentecost,是事件的發生日期,接著2-4節描述的是事件內容,即當時聖靈來臨在門徒身上的狀況。由此可見,英文名稱Day of Pentecost標示日子,而中文名稱「聖靈降臨日」提示事件。那麼,講題名稱「從五旬節到聖靈降臨日」豈不是誤導嗎?因為,「從五旬節到聖靈降臨日」暗示著距離,其實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因此聖靈降臨日與Day of Pentecost是沒有分別的。聖靈降臨日與五旬節在時間上的確沒有差距,但又不等於在意義上沒有分別。因為五旬節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猶太人節日,有其本來的起源、意義及過節行為。對於基督徒來說,五旬節的意義就是聖靈降臨,但對猶太教徒來說,五旬節仍然是五旬節。不過,兩者卻有相同之處,都是一個歷史流傳下來的節日。如何活化歷史流傳下來的節日,使之在當下仍有意義,這是值得我們互相參考和彼此啟發的。今天,讓我們以五旬節這個節日為背景,以猶太教朋友如何在非獻祭的狀況中活化五旬節為參考,閱讀聖靈降臨主日這幾段經課,思考聖靈降臨日的意義。

 

一.因聖靈的創造及維繫而感恩(詩篇104)

其中一段五旬節起源的經文是申命記16章9-11節:

9「你要計算七個七日:從你用鐮刀開始收割莊稼時算起,一共七個七日。

10你要向耶和華-你的神守七七節,按照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福,獻上你手裏的甘心祭。

11你和你的兒女、僕婢,以及住在你城裏的利未人、在你中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都要在那裏,耶和華-你神選擇作為他名居所的地方,在耶和華-你神面前歡樂。

 

經過七七四十九日,猶太人在第五十天慶祝「五旬節」(「所以又稱為七七節」)。在農業社會,五旬節是為了歡慶收成。生活於非農業社會的猶太教朋友如何記念五旬節呢?小麥、大麥、無花果、棗椰、葡萄、石榴這些農作物雖然不是自己親手種植,但無論甚麼時代,這些農作物仍是他們的主要食糧。在五旬節的時候,帶著這些農作物,或者這些農作物的製成品,例如麵餅去過節,仍是可行及有意義的。有人說,舉行安息禮拜的目的並不是要幫助離去者得享安息,因為上主已經讓他們得享安息,反而是幫助在生者得平安和盼望;猶太教的朋友帶這些農作物去過五旬節獻給上帝,也不是要供應食物給上主,而是確認食物都是從上主而來,提醒自己培養感恩的心。獻上,其實不是付出,而是為得到的而感恩。

 

今天,基督徒過聖靈降臨節的時候,是不是要重覆當年使徒的經歷才算是有意思呢?或者有人有如此的期望,也有如此的經歷。不過,沒有如此經歷的,是否就沒有意義呢?

 

正如今時今日不少猶人教朋友不是農民,但仍然可以藉著五旬節向上帝獻上農作物或製成品表達確認和感恩,沒有當年的使徒在那一天的經歷的基督徒,可否也藉著節日表達對聖靈的確認和感恩呢?今天的詩篇經課可以給我們啟發:

 

104:24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104:25那裏有海,又大又廣;其中有無數的動物,大小活物都有。

104:26那裏有船行走,有你所造的鱷魚游泳在其中。

104:27這都仰望你按時給牠食物。

104:28你給牠們,牠們便拾起來;你張手,牠們飽得美食。

104:29你掩面,牠們便驚惶;你收回牠們的氣,牠們就死亡,歸於塵土。

104:30你發出你的靈,牠們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

104:31願耶和華的榮耀存到永遠!願耶和華喜悅自己所造的!

104:32他看地,地便震動;他摸山,山就冒煙。

104:33我要一生向耶和華唱詩!我還活的時候,要向我上帝歌頌!

104:34願他以我的默念為甘甜!我要因耶和華歡喜!

 

詩人把我們對聖靈的認識從使徒行傳事件帶回創造的起始點,104:30「你發出你的靈,牠們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這句詩令人們想起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說:「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萬物的出現都和聖靈有關。在聖餐禮中我們這樣祈禱:「最恩慈的上主,我們感謝祢,祢賜給我們美麗的大地和海洋,豐裕的高山、平原和江河,歌唱的小鳥,可愛的花朵;為這些美好的賞賜我們讚美祢」。這祈禱回應著詩104:24「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在聖靈降臨日,讓我們再一次確認和感謝聖靈在創造中的參與,使我們得享這一切豐富。

 

詩104:29詩人又說:「你掩面,牠們便驚惶;你收回牠們的氣,牠們就死亡,歸於塵土。」「你收回牠們的氣」裏面的「氣」字,就是創世記「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的「靈」字。原來,聖靈不但參與創造萬物,其實萬物的存留也在乎聖靈。當我們仍看見萬物生機勃勃,就知道聖靈仍然運行,聽到小鳥的歌唱,就提示我們為聖靈對萬物的保存和護衛而感恩。

 

 

二.因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理而安心(約翰福音)

聖殿仍在的時候,猶太教朋友非常重視獻祭。聖殿被毀後,五旬節失去了它大半的重要性與實際意義,因為再也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讓百姓獻祭,況且許多的猶太人也從此脫離農耕,遷移到城鎮生活,他們如何有意義地過五旬節呢?

 

眼見這個《希伯來聖經》明訂的節日愈來愈受到忽視,為了再次賦予它意義,好讓百姓忠心奉行,拉比賢哲們於是教導,五旬節不只是一個農業節期。拉比賢哲們根據《希伯來聖經》的記載,運用「匠心獨具的算數法」,推定從以色列人出埃及直至上帝於西乃山敵示律法為止,剛巧過了七星期,藉此將五旬節與上帝於西乃山頒賜《妥拉》的顯聖歷史連在一塊。也因此,五旬節擁有一個別名,叫作「賞賜我們《妥拉》的時刻」。因著這個新含義,五旬節重新取得在猶太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畢竟,對猶太人和猶太信仰來說,有什麼比頒賜及領受《妥拉》來得更重要?拉比賢哲們表示,五旬節所紀念的,是一件發生在猶太信仰史及世界歷史中的劃時代事件。

 

從使徒行傳的記載中,我們看見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而賜予給使徒施行神蹟奇事的能力,今天的福音經課讓我們看見聖靈降臨的另一重意義。

 

15:26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

15:27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

「我起先沒有將這事告訴你們,因為我與你們同在。

16:5現今我往差我來的父那裏去,你們中間並沒有人問我:『你往哪裏去?』

16:6只因我將這事告訴你們,你們就滿心憂愁。

16:7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他來。

16:8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16:9為罪,是因他們不信我;

16:10為義,是因我往父那裏去,你們就不再見我;

16:11為審判,是因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

16:12「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

16:13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16:14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

16:15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說,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

 

耶穌對聖靈的介紹不在於賜予人行神蹟奇事的能力,而在於對人的轉化和啟迪。「16:8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能夠叫世人承認自己做錯而責備自己,這也可算是神蹟。學生某科目考試成績不理想,通常都會解釋說:「是因為那位老師教得不好。」某人向伴侶發了脾氣,通常都會解釋說:「是因為對方激怒我。」如果找不到一個具體的推諉對象,就用最萬能的解釋:「這都是社會的錯。」無論如何,結論都是:「錯不在我。」

 

不肯認錯的人是不是邪惡的人呢?是不是自私的人呢?或者是,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這只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狀況。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和卡羅爾塔夫里斯(Carol Tavris)合著一本社會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名為《錯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Why We Justify Foolish Beliefs, Bad Decision, and Hurtful Acts》。在這本書中,作者檢示過大量案例,深入分析了人們「死不認錯」的心理,其實並不一定是邪惡或自私,而是與認知失調有關的。為了回應認知失調的狀況,人們發揮自我辯護機制去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以使之與自我認知恢復協調。作者們認為自我辯護不是撒謊,而是自我蒙蔽。撒謊是自己也肯定是錯的,但卻說自己是對的。自我辯護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並且由衷地相信自己沒有錯。

 

例如一位一生精明的長者,在騙子的推銷下,買了一張天價保健床墊,最後騙子被兒子揭發了,但那位長者仍然不覺得騙子是壞人。因為她在「我很精明」和「我做了件蠢事」之間產生了「認知失調」,於是她本能地進行自我辯護。先是認為天價床墊必定具有「神奇功能」,後來認為騙子這麼做一定有苦衷……總而言之,她無法接受自己做了蠢事這個事實,她要維護自己「精明」的認知,否則認知失調會讓她非常痛苦。(https://kknews.cc/psychology/ppr6qmz.html

 

最近和一個查經小組讀羅馬書,作者使徒保羅用了不少篇幅探討「稱義」這個問題。在討論和思考羅馬書關於稱義的課題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每一個人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自我感覺為義」的心理需要。我們都需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不是錯的;是值得被重視的,而不是被輕視的;是值得被接納的,而不是被拒絕的。從這個現象出發,羅馬書提出「稱義」正正回應著人們的具體處境,回應著人們心理上的基本需要。由於「自我感覺為義」是一種基本心理需要,也是一種存在的狀況,總不能以道理說服,也不宜以權威壓服,而是透過對自我坦然的自覺和勇敢地自我接受,就正如保羅自我體會:「7:19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24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必死的身體呢?」人類的傾向是自我辯護,如保羅這種自我認識和坦然承認如何可能呢?保羅在林前說:「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12:3)能夠在上主面前自我坦誠,實在有賴聖靈的幫助。

 

16:13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

 

「明白一切的真理」不單單是理性上的認識,和修版譯為「進入一切真理」。那個字的意思的確是「進入」,也可以譯為「朝向」、「在…..裏」。「明白」這個字令人感覺是靠自己的聰明智慧和努力,「進入」則令我們想到那位引領者,聖靈就是那位引領者,引領我們進入耶穌基督所要啟示我們的。很多信徒都樂意盡最大的努力,加以「腦力」去閱讀聖經,以求明白真理;耶穌說,若要進入真理,聖靈這位導師的引導必不可少。

 

四.因聖靈的契合而親密(羅馬書)

拉比賢哲與猶太神秘主義者再進一步把五旬節演繹為一個上帝與猶太人「完婚」的永恆委身時刻。他們說上帝與他的百姓在逾越節時彼此誓約,然後在「俄梅珥數算期」談戀愛與訂婚,讓彼此間的信任與愛情更深刻與強烈。所以「俄梅珥數算期」不再只是用來數日子等收割,而是也代表了一段銘感於心、今人雀躍期待的時期。在這段期間裡,上帝與猶太人的關係快速地朝顛峰邁進,亦即朝向西乃山的婚禮。在這場婚禮中,上帝將《妥拉》這「結婚信物」賜給了猶太人。(以斯拉培訓網站)

 

聖靈降臨日的的書信經課,保羅在羅馬書也描述聖靈與信徒這種親密的契合:

 

8:22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

8:23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裏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

8:24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

8:25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

8:26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8:27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上次講道提及一位患癌的信徒的故事,崇拜結束後有朋友來告訴我他聽的時候心裏有迴響,因為他也是一位癌症患者。他憶述當初得知患病時,心情非常混亂,想到孩子仍然年幼,悲哀徬徨。走到聖壇前,在十字架之下,欲語淚先流。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欲語淚先流」的狀況呢?如保羅所說:「不曉得當怎樣禱告」。沒有言語能夠表達得到那一刻的心情,甚至也不知道要祈求甚麼。保羅的體會,正如那位朋友的經歷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在一個討論天人合一的哲學節目中,有教授指出中國哲學的精神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基督教則沒有這種精神。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越級存在者,而人類是有限的存在者,無限與有限兩者對立,人的位置只是遵守戒律,舊約和新約就是這些戒律。這可能是不少人對基督教神人關係的理解,然而,這卻不是基督教神人關係的全部。從今天的經課耶穌在約翰福音所講的,以及保羅在羅馬書所講的,無限的神和有限的人之間似乎並不是完然沒有互通的可能,類似中國哲人關於天人合一想像,基督徒有沒有神人契合的境界呢?透過聖靈,這是可能的,讓我們繼續在信仰的路上體會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