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15_sermon
講題:人生的智慧 The Wisdom of Life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8月15日
引言
《人生的智慧》是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晚年的著作,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闡明了對人生諸多問題的見解,使其成為百年以來的哲學經典。這本書提出的「人生的智慧」是甚麼呢?我不在這裏介紹了,留待有興趣的朋友自行閱讀。不過,讓我們退一步問,智慧對於人生是否有用呢?叔本華的生平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項說明。
叔本華生於富商家庭,儘管出身顯赫,他的童年卻很不幸。父母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叔本華,從小就敏感而憂鬱。
17歲時,叔本華的父親意外身亡。後來,他和媽媽因瑣事吵了起來,媽媽一氣之下把他推下樓梯。叔本華帶著傷痛憤然離家,從此以後他再沒有踏進過家門。後來,叔本華愛上了一個演員,就在他鼓足勇氣向對方表白時,對方卻拒絕了他。那次事件傷害了年輕的叔本華,從此他再沒有談過戀愛。
父親早逝,與母親鬧翻,愛情又受挫,一連串的打擊,命運似乎要把叔本華逼到絕境。叔本華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墮落呢?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尋找智慧的工作,就是他的哲學研究。由於其非凡的哲學才能,叔本華在30歲時就發表了處女作《世界是意志的表現》。他原以為,這本書可以讓自己立即名垂青史,沒想到剛出版就滯銷,原因很簡單,因為幾乎沒人能看懂。儘管出師不利,叔本華沒有思考。在63歲時,他發表了《附錄與補遺》(就是《人生的智慧》的來源)。沒想到,這本書馬上就引起了轟動。叔本華終於等到了早該屬於他的榮耀。但是此時的他,早已看淡了名利,甚至連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的稱號,都被他婉拒。
家庭和感情都未如願,世人的反應更是不到自己控制,叔本華對智慧的追尋幫助他跨越悲劇的人生,讓他在孤獨中變得堅強。
智慧在基督徒生活中應該佔甚麼位置呢?曾經有不少人為此而爭論。有教導說:「只要研讀聖經就夠了,不需要再閱讀其它書籍!所謂的屬靈書籍,全都是人寫的,充斥著人的思想,不是來自於上帝的啟示。」在這種教導之下,有一位旅美基督徒學者如此疑惑:「我從小熱愛中國文學中的詩詞歌賦。不過,帶我信主的教授對我說,他成為基督徒以後,就再也不碰世俗的文學作品了,只讀與聖經相關的書。這讓我陷入了困惑:基督教和知識以及文學藝術的正確關係,究竟應當如何?」有人立即斷章取義地引用保羅在哥林多前書8章1節來支持反智的傾向:「知識使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到底聖經是否反智的呢?關於智慧,聖經有甚麼教導呢?讓我們再閱讀今天經課的四段經文,思考聖經中智慧的痕跡。
一。箴言9:1-6:追尋智慧的呼籲
9:1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
9:2宰殺牲畜,調和旨酒,設擺筵席;
9:3打發使女出去,自己在城中至高處呼叫,
9:4說:誰是愚蒙人,可以轉到這裏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
9:5你們來,吃我的餅,喝我調和的酒。
9:6你們愚蒙人,要捨棄愚蒙,就得存活,並要走光明的道。
箴言第九章把智慧擬人化,像一位女主人,邀請人來赴她的宴席,即是邀請人來領受智慧,分享智慧,學習智慧。箴言是聖經智慧文學的代表,將上帝的「智慧」應用到實際生活事務中。如果你讀過箴言,你會發現書中收集了很多箴言和格言,用以教導年青人如何生活,把前人的「智慧」代代相傳,承繼不衰。生活是處境性的,智慧也要求人認識特殊的處境、制度、人物和其他受造物,並要有恰當的行動。有人認為箴言這類智慧文學所講的只是常識,並不是深奧的屬靈啟示,因此予以輕視。常識是不是與上帝無關於呢?是否只有常理以外的特殊介入才是與上帝有關的呢?對於硬要把常識與上帝二分對立的朋友,以下這個笑話可作為提醒:
在某個村落,下了一場大雨,洪水淹沒全村,一位牧師正在教堂裏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淹到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板前來,跟牧師說:「牧師,趕快上來吧!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牧師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不久,洪水淹過牧師的胸口,牧師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一個消防員開著快艇過來,跟牧師說:「牧師,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牧師說:「不,我要守住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牧師只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直升飛機緩緩飛過來,飛行員丟下了繩梯之後大叫:「牧師,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不願意見到你被淹死!!」牧師還是堅定的說:「不,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最後,洪水滾滾而來,牧師被淹死了……他見到上帝後很生氣的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誠心誠意的侍奉您,為什麼你不肯救我!」上帝說:「我哪裡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去救你,你拒絕了;第二次,我又派一隻快艇去,你還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國賓的禮儀待你,派一架直升飛機來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我以為你急著想要回到我身邊來呢!」
許立中先生有一本書名為《雞毛蒜皮的信仰》, 指出基督徒不能倖免於凡人的種種,當信仰落實在人生的真實場景時,有時要回歸常識。本書的英文書名就叫Common Sense Christianity。有句話說: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如果有人認為聖經中的智慧文學只是common sense而輕視它,不妨自我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common sense。若有欠缺,不妨聽聽箴言作者的呼籲:「誰是愚蒙人,可以轉到這裏來!」「你們來,吃我的餅,喝我調和的酒。」
二。詩篇34:9-14: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34:9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他,因敬畏他的一無所缺。
34:10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
詩人呼籲敬畏耶和華,這與智慧有關係嗎?有的,關係就在剛才讀過的箴言:
9:10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開端,也可以譯為「首要」,原來,在聖經的教導中,智慧的核心是「敬畏耶和華」。詩人呼籲敬畏耶和華,與箴言教導的生活智慧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可以說,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箴言從現實生活方面教導,離開愚蒙,走向智慧,就得存活,而且活得光明;詩人從宗教信仰方面教導,敬畏耶和華,那些人一無所缺。如何敬畏耶和華呢?詩人接著所說的又回到箴言式的生活智慧:
34:11眾弟子啊,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
34:12有何人喜好存活,愛慕長壽,得享美福,
34:13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
34:14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
大家都可以看到,聖經是把生活倫理上的「敬畏」和和宗教禮儀上的「敬畏」結合。智慧並不是指得著頭腦的知識,而是活出倫理的觀念。或者有人認為,這些存留下來的智慧都是傳統,傳統好像給人古老和落後的感覺。聖經有用「道路」這意象來描述傳統。「道路」是甚麼呢?道路是能夠有效地把我們從甲地帶到去到乙地去,不用後來的人重新開闢一條新的路徑。在宗教上的說法,就是沿着合乎上帝規範的道路活於世上,這就是智慧。
三。以弗所書5:15-20:聖靈是活出智慧的幫助
5:15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5:16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5:17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
5:18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
5:19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
5:20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上帝。
以弗所書這段選讀呼應著箴言第九章的呼籲,拒絕愚昧,追求智慧;在具體的行為表現上,則呼應著詩篇34篇的教導,都提及「口」。詩篇34篇從負面的角度提醒:「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34:13)。如果嘴唇不是用來說惡言和詭詐的話,用來做甚麼呢?以弗所書從正面的角度提議:「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5:19)
關於說話的智慧,坊間著作汗牛充棟,因此有人認為聖經的教導也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係人都知啦」。智慧這回事,與「知道不知道」不盡相同。智慧不單單是知道,智慧是知道了之後具體行為表現是否合適。坊問有一個笑話,希望是虛構,如有雷同,實屬不幸:
有一個父親,有一天聽到兒子在家講粗口,感到非常憤怒。他知道講粗口是不好的,於是盡父親的責任教訓兒子,但是,他用來教訓兒子的說話也是粗口,即是用粗口來教訓兒子不要講粗口。這些父母教導子女的矛盾情況,實在值得我們作為父母的留意,或者我們沒有用粗口教訓兒子不要講粗口,但我們可能會以發怒控制兒女的怒氣,以恐嚇回應兒女的擔心和害怕等。我們不是沒有知識,只是知道不等於做到,知識不等於智慧。如果我們真的是這樣,也不需要對自己太過失望,因為連使徒保羅也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8-19)
那麼,有甚麼可以幫助我們呢?我們有可能培養並活出智慧嗎?如何做到以弗所書5:15的勸勉「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呢?使徒保羅在這裏引介能夠幫助我們的,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想過,智慧竟然是與祂有關的,保羅吩咐我們:「要被聖靈充滿」。(5:18)經文描述,被酒充滿的人會變得放蕩;我們也體會過,被怒氣充滿會駡人,被害怕充滿會尋求操控。似乎,我們都逃不過被某些有形無形的東西充滿,既然如此,使徒保羅指出,最好的就是被聖靈充滿,因為被聖靈充滿,才能夠善用自己的嘴巴。為甚麼要談嘴巴呢?其實嘴巴只不過是一個代表,雅各書就是以舌頭來代表整個人。
坊間談智慧,可能很多內容和聖經的類似,甚至相通,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在思考和累積經驗如何在同一個天空之下生活,只是聖經鼓勵及帶引我們進入自己深處,對自己的實況有更深刻的體會,以至產生類似保羅的自我認識:「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18-19)這種自我認識,刺激我們仰望蒼天,開啟我們尋找上主的道路,對我們來說,也軟化自己的心,接受聖靈的同在和啟迪。因此,聖經所講的智慧,是與聖靈相關的,也是被聖靈所成全的。
至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說好像反智的說話,「我要摧毀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1:19)與箴言等智慧文學的教導沒有衝突,因為箴言所教導的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講的是不同範疇的事情。那麼,保羅所講的是甚麼範疇呢?讓我們讀今天的福音經課:
四。約翰福音6:51-58:看見將要來臨的世界的智慧
6:51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
6:52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
6:53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
6:54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
6:55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6:56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
6:57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
6:58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
約翰福音裏面耶穌是生命的糧這個主題,在過去幾個主日都一直都提到,如果大家仍記得,那是耶穌在五餅二魚事件之後回應追隨的群眾而講的。五餅二魚事件的主題是甚麼呢?是食物與生存,食物是生存的必需條件,沒有食物,就不能生存下去。耶穌沒有否認這事實,只是在這基礎之上,啟迪群眾思考生存是怎樣的呢?甚麼是生命呢?因此談到永生,上主日李均熊博士已經詳細解釋甚麼是永生。回應五餅二魚的群眾,耶穌告訴他們,你們知道吃餅和魚能夠令你們在這個世代生存,但你們知道在將要來的世代生存要靠甚麼嗎?就是耶穌自己,因為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裏去。
你知道群眾聽完耶穌關於我是生命的糧的講道之後有甚麼反應嗎?相信是「趕客」的效果,按約翰福音6:66記述:「從此,他門徒中有很多退卻了,不再和他同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談及的,就是對耶穌基督十字架福音報以類似回應的人。其實,「要摧毀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目的是清除認識耶穌的障礙,讓人們能夠進入耶穌所說的永生。
五。總結
從經課中的箴言和詩篇,我們看見智慧是和創造秩序有關的。宇宙秩序涉及受造萬物物理上和倫理上的功能和關係,也是關於創造主所設定來維繫着這些東西的法則和規範。各位弟兄姐妹,或者我們不應該期望太多違反常理的事情,雖然上帝有能力這樣做,但何必逼上帝違反自己所創造的秩序呢?現實上來看,上帝尊重宇宙秩序是常態,打破宇宙秩序的事件只是例外而已。尼布爾著名的祈禱這樣說:「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然而,聖經所啟示的智慧,卻又超越常理和常規,超越被造的世界。因為聖經所啟示的,除了這個被造的世界,還有創造主本身,以及被更新的世界,或者稱為在來臨中的天國。智慧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世代生活,智慧也開啟我們眺望來臨中的世代的視野。在這個世代生活使我們有使命,眺望來臨中的世代使我們不會因為這個世界的狀況而感到絶望,使我們無論處在甚麼狀況仍然可以懷著盼望。尼布爾著名的祈禱下半段如此說:
生活在每一天,享受著每一刻;
接受生活的困苦,作為通往安寧的道路。
像耶穌那樣,接受這罪惡的世界,
如其所是,非我所願;
深信只要我順服你的旨意,你將匡正萬有,
因而我今生欣悅有度,來世與你永享至福。
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