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恩先生 – 擔當不起

      210926_sermon

 

講題:擔當不起  Too Heavy for Me

經課:民數記11:4-6,10-16,24-29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9月26日

 

  1. 一. 引言

 

(網絡新詩)

做人,要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有擔當的人,

在事情沒來的時候不害怕,

有擔當的人,

在事情來了的時候不退縮。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既可以讓自己遇事不驚,

也可以讓別人心境安穩。

有擔當的人是一棵大樹,

灑下片片陰涼,

自己卻從來默默無語。

有擔當的人是一座山,

讓別人覺得踏實可靠,

不至於一陣風來,

就轟然倒塌。

 

如果能夠,相信大家都想做一個有擔當的人。然而,人生中卻又難免有令人感到擔當不起」的時候。曾經有令你感到擔當不起的事情嗎?或者,經歷過擔當不起的日子嗎?這個問題讓人感到沉重,為了令氣氛輕鬆一點,我們借用一位網友的問題來進入話題:他問:「女朋友說我對她的愛太沉重了,她擔當不起,想要暫時分開一段時間,我該怎麼辦呢?」請大家給這位男孩子提供一些建議。

 

以下是其中一些網友回應如下:

「要學會給愛空間,不然會適得其反,你認為你愛他,可是他會看作是自己的負擔。」

「大概是你對她太好了,而她又不能給予你等量的愛。」

 

原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都可以令人感到沉重得擔當不起。那麼,一個人與更多人的關係,又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今天的舊約經課中,以色列的偉大先知,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人摩西,也說出這句話:「擔當不起」。是甚麼事情或甚麼狀況令神人摩西也嘆氣「擔當不起」呢?

 

二。經文

  1. 未能滿足被帶領者的要求

 

11:4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

11:5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葱、蒜。

11:6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

11:10摩西聽見百姓各在各家的帳棚門口哭號。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摩西就不喜悅。

11:11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

11:12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裏,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

11:13我從哪裏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

11:14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

 

從事件可見,摩西夾在群眾與耶和華之間,成為了磨心。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向應許之地,他是以色列人的領袖,以色列人是他所要照顧的群眾,然而,現在他卻沒有能力滿足以色列人的要求,因此感到非常沉重。你有沒有經驗過作為照顧者的沉重呢?不要以為要照顧一間大學才會感到沉重,就算照顧一個學院,或者一個項目,或者一個家庭,甚或一個人,都可以令人感到沉重得擔當不起的。你要照顧的對象有各方面、而且是連續不斷的需要,當你看到被照顧對象或要照顧的事情的需要未能被滿足的狀況,你也會感到壓力的。

 

或者有人說,群眾的要求都是過份的,他們貪得無厭,旨在製造麻煩。讓我們代入群眾的角色想一想,你被要求跟大隊離開住了幾百年的地方,放下工作和房屋,所追求的是甚麼呢?豈不是那被描繪為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嗎?現在,不要說沒有流奶與蜜,連「魚、黃瓜、西瓜、韭菜、葱、蒜」這些日常普通食物也沒有,只有被稱為嗎哪的東西。不知道嗎哪好不好吃,然而,就算好吃,一日三餐,一復一日都吃同一樣食物,你會有甚麼感覺呢?

 

從另一方來看,如果你是摩西,你聽到百姓的哭號,你有甚麼感受呢?你有甚麼想法呢?或者你會認為百姓的期望過分而感到憤怒;或者你會感到百姓的哭號成為你的壓力而感到沮喪;或者你會認為自己滿足不到百姓的需要而感到挫敗;或者其實你自己也對現況感到失望,對前路茫茫而感到迷失和無力。於是乎,你會感受到摩西嘆息說擔當不起。

又未能向任務交付者報告完成任務

擔當不起,不單單是因為未能滿足被照顧者的期望,同時也是未能向任務委託者交待。我們作為職員要向上司交待,別以為我們的上司不用向人交待,就是校長,也要向公眾交待。

 

摩西呢?他受耶和華上帝委派去執行這項出帶領以色列人埃及這項任務。現在出師未捷民先亂,他如何向耶和華上帝交待呢?

 

當群眾哭號之聲響徹全營的時候,耶和華上帝有甚反應呢?

11:10摩西聽見百姓各在各家的帳棚門口哭號。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

 

你試想像一下,圍繞著你,是遠是近,都回盪著哭號聲;同一時間,當你向上望,耶和華卻怒氣大發,你如何是好呢?若你打算向耶和華說:「不要憤怒,我立即去安撫百姓,令他們不再抱怨,不再投訴。」你認為自己能夠說句話便叫百姓收聲嗎?或者你向百姓說:「乖乖不要哭,我立即向耶和華要求賜下你們想吃的食物給你們。」你認為耶和華會照單全收嗎?摩西知道他不能控制群眾,也不能控制上帝,他夾在中間,雙方都不是他可以滿足的,也不是他有能力處理的。

 

11:10摩西就不喜悅。

11:11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

11:12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裏,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

11:13我從哪裏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

11:14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

 

於是,摩西決定退出。或許,夾在中間的人,除了摩西之外,還有不少都卻步或退出。

 

有人提醒,當下全球教會正面臨老齡化、空巢期、斷層、領袖同工荒,牧師難尋……教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其中一個情況可能是領袖不易為,承擔越多,要求越多,壓力越大,誰能擔當得起呢?

 

大家都說有能力又肯承擔的領袖不容易找,教會界也不例外。有一則聘牧笑話如下:

 

聘牧委員會經過研究,候選人名單和主要特點有:施洗約翰自稱開路先鋒,不修邊幅,喜歡野餐,講道容易傷害聽眾感情。彼得蒙召清楚,脾氣不好,三次不認主。保羅其貌不揚,有博士學位,不圓滑,會發脾氣,講道長,人際關係欠佳。提摩太年輕能講道,基層服事,個性懦弱,恐難面對大場面。耶穌講道冒犯人,爭議太大,得罪過長老等人。唯有加略人猶大,能力強,當家理財,關懷得體,行政出色,茲決定禮聘為牧師。

 

  1. 苦不堪言求解脫

若然可以全身而退,何妨瀟灑走一回。讓我們回到摩西的處境,他有甚麼退路嗎?後面對他恨之入骨的埃及法老,四週包圍著對他抱怨投訴的百姓,上有正在發怒的耶和華,根本無路也退。因此,他對耶和華作出如此的要求:

 

11:15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

 

有時候,當事人在困境中真的會感覺到退無可退,在苦不堪言的狀況之下,唯有求徹底解脫。

 

202095日,葵涌發生倫常慘案!一名中度智障青年,因年滿二十一歲須離開院舍,由親人接返家照顧僅四日,其母疑感心力交瘁,在壓力「爆煲」下,有人前晚刻意與智障兒同房入睡,並趁其他家人熟睡,狠心用膠枱布紮成的繩索將智障兒勒死,再割腕企圖自盡,圖與子共赴黃泉。警方到場以涉嫌謀殺罪,拘捕涉案母親並送院治療。在鄰居眼中,女疑兇是一名「好媽媽」,持家有道,任勞任怨照顧三名兒女,坊鄰對慘劇均感驚訝惋惜及難以置信。《星島日報》

 

照顧別人其實是相當吃力的,而這種不堪重負的感覺非常普遍。照顧者可能會發現生活中充滿挑戰,感到有壓力和孤獨。如果已經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成為照顧者可能會更影響他們的狀況。

 

 

  1. 求助與分擔

摩西進退維谷,苦不堪言,求死解脫。其實,很多人求死並不是渴望死亡,只是想解決問題,耶和華當然知道摩西的狀況及困難,因此對於摩西的要求「求你立時將我殺了」,當然不會傻得照單全收。人在極端狀態之下所說的話,都未必適宜按字面理解,更不適宜按字面行動的。例如兩夫婦吵架時,其中一個衝口而出說:「你既然咁唔鍾意我,咁離婚囉!」另一個如果按字面行動,就恨錯難返了。說出這樣的話,反映出的是那一刻大家相處得非常困難,渴望關係能夠改善,希望問題可以解決。耶和華並非只聽到摩西激動地求死的說話,也聽到他所表達的困難,他沒有把焦點放在「求你立時將我殺了」這訴求,他聽得出摩西的困難其實是前一句「11:14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如果是責任太重獨自擔當不起而求死,那麼,不用獨自擔當,有人分擔責任,就不用求死了,對嗎?

 

11:16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裏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

11:17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

11:24摩西出去,將耶和華的話告訴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長老中七十個人來,使他們站在會幕的四圍。

11:25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對摩西說話,把降與他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靈停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以後卻沒有再說。

11:26但有兩個人仍在營裏,一個名叫伊利達,一個名叫米達。他們本是在那些被錄的人中,卻沒有到會幕那裏去。靈停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在營裏說預言。

 

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必需要有兩項修件:第一,摩西願意與人分享權力;第二,有人願意與摩西一齊承擔責任。

 

關於第一項,經文沒有記載摩西對耶和華提出的解決方法的感受和想法,只是記載他按著耶和華的說話去執行。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都未必能接受,因為如此一來就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權力和位置,就算死也不讓別人與自己同站同一級台階;有些人樂於接受有人分擔重任,不用獨自擔當那麼辛苦,然而,考慮到「我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就有保留了,因此這樣就會失去了自己的獨特身分和超然角色。讓人分擔重擔,對有些人來說是不容易的,有沒有見過有教會一年五十二個主日都是同一位牧師講道呢?會不會是因為教會只有一個牧師呢?通常都不是,這些教會往往有幾十位牧者。幸好摩西沒有這些猶豫,不過,他的跟隨著卻另有憂慮:

 

11:27有個少年人跑來告訴摩西說:「伊利達、米達在營裏說預言。」

11:28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就是摩西所揀選的一個人,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

11:29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有些時候,當事人的確是想解決問題,也廣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沒有考慮太多個人的得失,反而是跟隨者敏感計較,甚至興風作浪,唯恐世界不亂。雖然跟隨產生了嫉妒的反應,幸好摩西沒有和應,有容仍大,無欲則剛,讓事情能夠按著耶和華的建議解決。

 

回想那個葵涌倫常慘案,那位母親很可能也有「獨自擔當不起」的沉重壓力。社會大眾事後會問:「為甚麼不找人幫手?」如此的詰問說就容易,事實是艱難的。社會大眾對這些特殊人士投以了多少偏見呢?有沒有聽過有聲音說這些人是社會的包袱呢?設身處地想一想,這些父母對於自己生了這樣的孩子有甚麼感受呢?可能會感到不幸,也能感到羞恥,當然也有擔心和無力。父母調教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情緒已經不容易,如果還要面對其他人的冷眼和厭煩,那還有勇氣和自尊去向別人和社會要求甚麼嗎?如果社會能夠去除有需要人士這些心理負擔,事情可能會容易些。

 

第二項條件是有人願意分擔。在摩西的處境,已經有七十個長老存在,現在似乎是進行權責再分配的安排。經文沒有記載長老們的想法和感受,我們只知道事情就按著耶和華的吩咐進行,解決了摩西「「11:14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的困難。

讓我們又回到葵涌倫常慘案,如果社會上有完善的照顧制度,讓這些有特殊需要成員的家庭不用過分擔心,這悲劇可能不會發生。其實,社會上一定有不能照顧自己的人,可能是先天缺憾所致,也可能是後天意外產生,更多只是一般人年紀大身體機能退化或者患痛而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如果這些照顧只落在一位家人身上,或者只落在一個家庭身上,難免會有如摩西的呼喊:「獨自擔當不起」。我們的社會需要有七十位長老,分擔個別人士的重擔。從創造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是上主的兒女,即是說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如果我們能夠建立社群精神,視個別人士的困難為社群的困難,一齊尋求解決方法,我們的生存狀況可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