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12_sermon
講題:你介意甚麼? What do you mind?
經文:馬可福音8章27至38節
講員:李均熊博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9月12日
引言
今天經課內容仍然十分豐富。耶穌問門徒人說他是誰,再問門徒他們說他是誰,表逹了當時眾人和門徒對耶穌身份的了解。當彼得承認耶穌就是基督,就是猶太人切望的彌賽亞,耶穌便明明預告他的受苦受難,是馬可福音三次耶穌預告他的受難的第一次。因著這個預告,經文說彼得將耶穌拉著和責備他!但「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之後耶穌教導門徒若要跟從他,就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又謂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生命,有甚麼益處呢?耶穌和門徒的對話,每一個段落都包含深刻的神學,使我們明白怎樣為之作門徒。不過,我一如平常的只選擇其中一個段落去同大家宣講,就著一個焦點去反思我們今日的景況。今日我選擇同大家分享嘅主題係耶穌和彼得的對答,甚至可以說他們在互相責備(廣東話:「互片」)。究竟他們的對話,對我們有甚麼意義呢?讓我們先禱告。[祈禱]
起:彼得責備耶穌
若然你問我,為何選擇分享耶穌與彼得的對話,而不是集中講耶穌對門徒的吩咐?可能是因為一方面我有些害怕耶穌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我比較同情彼得。試想想:耶穌呼召彼得,跟從他,一路走來,耶穌都顯出救世彌賽亞的能力,治病、趕鬼、帶著權柄的教導……凡此種種,都令人對這個彌賽亞能救我們脫離這黑暗邪惡世代大有信心,但在這個大希律為凱撒奧古士督建有神殿的凱撒利亞腓立比,這位我們承認為彌賽亞基督的耶穌,卻說他必須受許多的苦,被棄絶,被殺(應該聽到這裏,大家已經聽不進三天後復活這句話,更可況大家根本不明白耶穌在說甚麼)……試想想,你是彼得,你會有何反應?
彼得是誰?我們可能有一個印象認為彼得乃是門徒的代表,為大家說話;但馬可福音卻令我們看見,「你是基督」可能是代表門徒的宣稱,但彼得接著的說話就顯示他是一個立體的角色,並非純粹門徒的集體意識。正是他豐富的性格特質,令讀者,起碼我,能認同彼得。甚麼?我們的主要受苦受死?甚麼?我們的主不是要申張正義,驅趕奸邪,帶來光明,使天國降臨的嗎?於是彼得拉著耶穌,責備他:「主啊,大家對你期望這麼高,為甚麼要受苦受死,你就用你治病趕鬼的能力,成就復興我們民族的大義啦!」我們對耶穌,是否也是這樣期望?我們是否也希望受苦不是「必須」?大能上帝為何甘願受苦?永生的神為甚麼要經歷死亡?這樣真的可以改變世間的強權?這樣真的可以救這荒謬的世代重現光明嗎?
耶穌轉過來,看著的不是彼得,而是門徒。若然作我的門徒來跟從我,就要捨己,背起屈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耶穌看見的是門徒,不是彼得。彼得抗拒受苦,期盼光明,渴求救贖,追求上帝的榮耀。但門徒卻要捨去世上的生命,承受屈辱,必須受苦,並要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不以受苦受死的基督為可恥!
我們都是彼得。但我們可以成為基督的門徒嗎?
承:跟從與歸邊(take side)
當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斥責彼得:「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這一句看似嚴厲的斥責,可能需要仔細解釋一下。
首先,耶穌稱呼彼得為撒但,他又怎可能仍是他的門徒?其實有幾個可能性。當然在我們心目中,撒旦就是黑暗之子,邪惡化身(demonic),魔鬼代表;但撒旦在聖經時期可以純粹解作敵對者,控訴者。雖然我們不排除這裏有可能指彼得不自知地被鬼王附身或控制,但更可能的解釋是耶穌斥責彼得乃抵擋耶穌使命之人,是耶穌工作的對頭和絆腳石,質疑和對抗上帝的道,而非邪靈或鬼王(king of devil)化身。
若是這樣,「退到我後邊去」亦非如趕逐惡鬼般要彼得離開。這裏亦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就是叫彼得不要再阻擋耶穌,不要成為上主工作的絆腳石;另外,「到我後邊去」就是要彼得重新再跟從自己,英文:back into line。耶穌是叫彼得不要因為一時迷失,脫離了門徒之道,而一直走迷,而是回復初心,重回跟在耶穌背後的門徒之路。
最需我們細想的,可能是這一句「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很多英文譯本都類似NIV將這句譯成:You do not have in mind the concerns of God, but merely human concerns。好像說到彼得想法上出現問題,就如說彼得在心思中究竟關心甚麼。中文和合本說彼得「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和修將之改譯為「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另外一些中譯本將「體貼」譯成「思念」(新譯本),「意念」(呂譯),「思想」(標準譯本)等等。黃根春教授推動的《原文新約》則將這個動詞譯作「專注於」,在《新約希臘文詞典》進一步指這字可解作「衡量;老是想著;不斷考慮」等意思,或總結為「不斷地認真考慮著某些事情」。換句話說,照字面解釋,這句意思是說彼得整天花心思想著的並不是神的事情,而是人的事情,所以彼得才會生出敵擋耶穌工作的念頭,阻止耶穌踏上這條受苦的道路。但在2015年一位新約學者發表了一份專文,透過比較當代的希臘文學,他認為只有RSV能譯出這句說話要表達的意思,就是You are not on the side of God but of me。這反映出彼得的問題在於他忠誠的對像錯置了,他站在人的那邊,而不是站在神的那邊,那是歸邊(take side)的問題,委身於誰(commitment)的問題。字面上的「體貼」、「思念」、「不斷地認真考慮的事情」,所反映的不是思想的問題,而是忠試委身於誰的問題。
綜合來說,耶穌面對彼得的責備,並非因為他每時每刻都想著人的需要,人的反應,人的要求,而是當他阻礙耶穌的路徑,抗拒基督必須受苦的前路,反映他並沒有站在耶穌的一邊,沒有忠於他作為耶穌門徒的召命,委身的只是人的想法和渴求,而非上主受苦的十字架。
耶穌轉身看到的是離開門徒之道的彼得,但耶穌眼中仍是他心中的門徒,於是耶穌對他說:抗拒這條受苦之路的彼得,退開,不要阻擋我的路,成為我絆腳石,卻要回到門徒的隊伍中,重新跟隨著我。因為你並不站在上帝的那邊,卻站在人的想法和要求的那邊,你重新想想你效忠的對像吧!
轉:馬可群體的訊息
不知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彼得和耶穌的對答,你會有怎樣的反應,但對當時讀者來說,可能有更深刻的領受。馬可福音第一代的讀者,聖經學者認為,很大可能是身處羅馬,而且曾經歷過尼祿王對基督徒殘酷的逼害。相傳尼祿為要打造一個盛世羅馬,於是派軍隊一把火將舊羅馬城燒毁。雖然現今史家都懷疑此說,但無論事實如何,終究認為尼祿放火的傳言已經四起,當時的尼祿就找了基督徒,一群當時受羅馬人所 討厭,又不承認凱撒的神性,卻拜這個被針十字架的叛國賊耶穌的信徒,去背這個黑鍋,以至對基督徒展開殘酷的逼害(維基百科「尼祿」條目:「於是他下令逮捕基督徒,公開地將他們殘酷折磨——釘十字架、披獸皮讓惡狗咬死、將他們釘上柱子做為蠟燭。」)。當時的逼迫有可能令很多信徒失去信心,甚至如彼得在耶穌受審當晚不承認他一樣,沒有承認自己是主的門徒。所以彼得其實就是當時讀者可認同的對像。馬可福音也可能透過講述彼得的失迷和耶穌挽回,去幫助當時因為受苦而一時放棄跟從耶穌的信徒門,能回到站在耶穌一邊,跟從耶穌的路徑上,並重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馬可福音中的彼得並不是一個門徒領袖的化身,卻是和你和我一樣,會在苦難面前害怕,甚至有不少時刻會「轉軚」/「歸錯邊」,將自己的忠誠放錯在人的祈求之上。在承認耶穌是基督的當兒,卻抗拒受苦的道路;在耶穌受苦的當兒,三次不承認他是自己的主!在尼䘵的殘酷逼害下,信徒有會否將自己對主的忠誠抛棄,靠著安全的一邊站立,看著弟兄受苦而心裏退縮呢?(這令我想起《沉默》這套電影)耶穌當然要斥責這樣的信徒:你這是在敵擋神,做了撒旦的幫兇了。但耶穌卻要我們回到他身邊,重新歸隊,不要在將忠誠壓在人的那邊。因為「凡為我和福音失喪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人就是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
合:你介意甚麼?
今日我們作為耶穌門徒,並沒有如當年羅馬信徒飽受殘害和逼迫。但面向今日的境況,又有誰能說自己可以毫不猶疑地向耶穌歸邊,因為跟從耶穌而捨己,又能背起屈辱的十字架而不退縮?你究竟介意甚麼( What do you really mind)?我說我能認同彼得,是因為面對可能的受苦,我也會猶疑。當我的忠誠受到測試時,我又會體貼人的意思,還是會體貼神的意思呢?彼得抗拒基督的受苦,甚至三次不認主,使我知道,作為人的我是有機會迷失,退縮,甚至可能會背叛我的主。那時,彼得被基督的斥責和挽回,卻是我能重新面對自己,重新再走門徒之路,再有勇氣背上十字架的動力和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