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19_sermon
講題:「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What were you arguing about on the way?”
經文:馬可福音9:30-37
講員:高國雄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9月19日
30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31因為他正教導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 32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33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 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使徒來,說:「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 36於是耶穌領一個小孩過來,讓他站在門徒當中,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37「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凡接納我的,不是接納我,而是接納那差我來的。」
耶穌有什麼不想讓任何人知道的呢?
不單如此,更要因此而離開那地…
其重要性,隱密性可想而知
「人子將被殺…要復活。」在今天可能講/聽得很習慣,但對當時門徒來說,何等震撼!!!
不過在馬可福音記載,這是第二次耶穌談及此事,上主日講道內容就是耶穌第一次對受死復活的預言(可8:31「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非常相近的內容,預言的再次被宣告,明顯是耶穌很想門徒們對此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種種,反映出耶穌很緊張這事:再次預言、不讓任何人知道、離開那地…
門徒的反應呢?
不明白!!!
真令人瞎眼!為什麼仍然不明白呢?
不單止不明白,知道自己不明白但又不敢問,為什麼呢?
在我們的經驗中,又有沒有相類似的情況呢?
回想第一次預言時…可8:32「耶穌明白地說了這話,彼得就拉著他,責備他。」…彼得被耶穌責備
或許因為害怕導致不敢問,關係緊張、恐懼等蓋過真正的需要…
自我價值觀、自身經驗讓人產生盲點,特別在信仰,這有可能超乎常理/甚至邏輯的事上,更容易成為障礙。
在耶穌二次發出將被殺、復活的預言中間,門徒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可9:2-8記述耶穌登山顯榮
可9:9-13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人中復活,你們不要把所看到的告訴人。」 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人中復活」是甚麼意思。他們就問耶穌:「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瑪拉基書4:5-6)耶穌說:「以利亞的確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和被人輕慢嗎? 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指著他說的。」
可9:14-29
耶穌趕出的,是門徒在一般情況下趕不到的鬼,門徒被耶穌再一次展現的大能驚嚇到…
接著就是今天的經文。
以上2段記載有何相類同的地方呢?
耶穌基督能力的彰顯,超出門徒所經歷的,所明白的,產生疑惑
讓我們再次回到經文中一個非常重要,要處理的問題
耶穌的權柄及能力已經清晰可見,但所教導的卻非常難接受
反映出的就是門徒的不明白、不敢問,到底當時門徒是在什麼狀況中…
與我們今天在屬靈的路上所經歷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又在什麼狀況當中呢?
我們又有什麼不明白、不敢問的事情及原因呢?
當門徒在這狀況持續了一段時間
V33當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耶穌向門徒問了一個正正回應當時的狀況的問題
馬可的記載,明顯地耶穌不是不知道/聽不到他們議論的內容
而是希望門徒能有所反省
上帝今天可能最關心我們的,就是我們今天到底最關心的人和事是什麼…這不但透視出我們現在所持有的價值觀,更反映出我們現在與上帝的關係。
因為V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
門徒的不出聲,當然很可能就是覺得自己在爭論不應該爭議的話題,一般理解為:「門徒應該要謙卑,作僕人,不應該追求權/位。」當然這對我們有反思的意義,但如果以爭取排名,追求卓越的心,成為努力的動力,也可能有其價值…
相信耶穌這裡不是不希望我們「成功」,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找到真正成功的秘訣。
所以V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使徒來,說:「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
耶穌沒有反對我們要努力,目標要「為首」,即是追求「成功」、「卓越」,成為眾人的領袖是應該的,耶穌基督的跟隨者不應該過著Hea的生活,不應該以「不爭名逐利」為原因/理由而懶散做事,甚至覺得教會群體就應該接納慢進度、低效率、低回報的計劃及行動模式…
耶穌提到「為首」是一種選擇,由一個願意的心開始,願意帶來實踐行動,就是「在眾人裡成為最低微的,而且是眾人的僕人」(原文新約)
耶穌用例子作更深入的說明:
v36於是耶穌領一個小孩過來,讓他站在門徒當中,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37「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凡接納我的,不是接納我,而是接納那差我來的。」
小孩子在門徒眼中可能是被輕看的,低微的,人總想要接待大人物,因為會以此為榮,猶太人文化中的接待更是如此。
如果接待小孩子=接待耶穌=接待上帝
我們必須學習看到、抱起那一些需要被接待的微小
也要願意成為微小/接受自己是微小的,而被其他人接待
我們可能一直在思考及討論如何成為「大/首」的問題
不斷彰顯榮耀,最大的耶穌卻教導我們學習如何能夠成為「小」
求主打開我們受教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