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17_sermon
講題:人生或苦 不亢不卑 Suffer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Dignity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10月17日
甲. 引言
很多人都相信並且盼望「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你也是其中之一嗎?如何得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呢?其實,我們比較容易見得到的,是「善報」和「惡報」,至於當事人是「善」或是「惡」則不容易看到。於是乎,人們傾向從逆向判斷,即是說,有「惡報」的應該是「壞人」,有「善報」的應該是「好人」。最常見的「祖母社會教育」是這樣的:「乖孫,你看到這個被警察拘捕的壞人嗎?你千萬不要學他啊!」「嫲嫲,為甚麼說這個人是壞人呢?」「乖孫,這個人被拘捕,一定是做了壞事。你明白嗎?不明白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學他。」於是,乖孫自小就被教導從看見的推論看不見的:如果有人被懲罰,一定是這個人犯了事。再把這概念推廣應用於人生際遇,大概就是約伯的朋友對遭逢災禍的約伯的詰問:「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正直的人何處被剪除?」( 約伯記4:7) 視不好的狀況為罪的懲罰,連耶穌的門徒也是這樣想的:「耶穌往前走的時候,看見一個生來就失明的人。門徒問耶穌:「拉比,這人生來失明,是誰犯了罪?是這人還是他的父母呢?」(約翰福音9:1-2)見到人有「好報」,就認為他是好人;見到人有「惡報」,就肯定他是壞人。有時,我們也會這樣來理解自己的際遇:當自己順風順水,春風得意、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無病無痛,精神爽利的時候,就以為自己正在被「好報」;當自己諸事不順,困難重重,身體不適,精神不振,不受歡迎,處處碰壁的時候,就感到自己被「惡報」,免不了心感不安,自我懷疑一番。
今天的舊約經課以賽亞書提到有一個人,從他的遭遇來看,按我們的邏輯來說,肯定是被「惡報」。然而,以賽亞先知的看法似乎與我們不同,因此,讓我們來細察一下。
乙。經文及內容
一。遭逢苦難的人
這個人的遭遇和境況是這樣的: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人們也不尊重他。(53:3)
他擔當憂患,背負痛苦;受責罰,被擊打苦待。(53:4)
他受害,被壓傷。受懲罰,受鞭傷(53:5)
他被欺壓受苦,他被牽去宰殺。(53:7)
這個人的遭遇,可以稱得上是劫難,或者有旁觀者理解為「惡報」。若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轉為代為當事人的角色,我們可能感到命途多舛,也感到身體的痛,以及心靈的苦。遭遇劫難,陷入苦境的人,會如何看自己呢?又會如何反應呢?一般人可能有以下兩種取向:
二。怨天尤人、憤世嫉俗
其中一種反應是初而怨天尤人,繼而憤世嫉俗。是誰令我如此不幸和痛苦的呢?是別人的錯,是社會的錯,是天地沒有公理。因此,我有權憤怒,正如先知約拿所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社會不公平,人們排斥我,令我利益受損,令我生意失敗,令我家破人亡,令我苦不堪言,我是不是要讓社會知道他們做得太過份呢?是不是要社會知道如此對待我的後果呢?是不是要以行動逼社會償還欠我的一切呢?
某月某日,在某省某市一名6旬獨居退休老人,疑因不滿遭受社會遺棄,持棍在校園外襲擊小學生洩憤,導致12名兒童和2路人受傷。
又某月某日,在某大城市的某著名小學附近,畢業慶典之後,有人揮刀亂砍,導致2名男童死亡,1男童和1女性受傷。砍人者來自某省某市,畢業於該省科技大學,據悉來這大城市找工作無著,心生不忿,懷藏菜刀,行兇報復。
三。自怨自艾,自卑自憐
另一種反應可能是自怨自艾,自卑自憐。一般人都認為:好人好者,怎會被苦待呢?行得正企得正,怎會被刑罰呢?如果你沒有問題,怎會被厭棄呢?那麼多人都沒有事,只有你一個有事,一定是你有問題啦。以賽亞書53章的群眾對著那位不幸受苦的人也是這樣判斷的:「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上帝擊打苦待了」(53:4)那個人如此糟糕,肯定犯了天理不容的罪惡,連老天爺都看不過眼。用兩個字來總結:活該(抵死)。
接連的打擊,當事人可能也會自我懷疑:那麼多人都成功,為何只有我一個失敗呢?其他人都快樂,為何只有我獨自痛苦憂悶?為甚麼其他人都順順利利,只有我那麼多困難呢?世界上那麼多人,為甚麼選中我來欺壓和苦待呢?這些惡劣的遭遇臨到我,會不會是我真的做錯甚麼呢?我陷入如此的困境,會不會是我一直都行錯路呢?會不會是我前世罪孽深重,今世要被刑罰?我無能為力逃離這困境,我的存在成為人們的笑話,我繼續生存下去還有甚麼價值呢?
四。受苦,可以是為他人
以賽亞先知指出,當時的人對著那位遭遇災難的受苦者是這樣判斷的:
53:4 卻以為他受責罰,是被神擊打苦待。
不過,遭遇災難是不是等於被懲罰呢?就算接受懲罰,是不是由於做錯事呢?一般來說,或許是;但對這個例子來說,以賽亞先知清楚地宣告:不是。
53:4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
原來,有一種苦,是為他人而受的苦。
53:5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
原來,有一種受罰,並不是因為自己犯錯,反而是因為他人犯錯。
53:5 因他受的懲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原來,有些情況,接受某種打擊,承受某種懲罰,是會為他人帶來平安和醫治的。
五。公平與受苦
或許有人說:不公平,真是不公平。他們的過犯,為甚麼不是他們自己受害,而要我來受害?為甚麼不是他們被自己的罪孽壓傷自己,而是壓傷我呢?他們的憂患,為甚麼不是他們自己擔當,而是要我來擔當呢?他們的痛苦,為甚麼不是他們自己背負,而是要我來背負呢?
或許,這是不公平的。你知道如此不公平的情況為甚麼會出現嗎?原因是他們自己不能:
53:6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走迷了路的羊自己不能回到羊園,偏行己路的人自己沒能力重回正軌。
今年9月28日,土耳其50歲男子穆特魯跟朋友一直喝酒喝到醉,隨後走失遊蕩晃進樹林。穆特魯的妻子好幾個小時都聯繫不上人,就跟友人決定報警。救援人員與義工進入樹林搜索,搜索過程中也有當地居民加入。好幾個小時過去,天快光了,救援隊也找不到迷路者。直到一名救援人員喊出「穆特魯」的名字,在搜索隊中有人回應「我在這裏」。原來酒醉了的穆特魯在樹林漫遊的時候,加入了搜尋隊,他不知道人們尋找的正是他自己,不知不覺地參加了這項自己找自己的烏龍任務。
穆特魯醉酒而勞師動眾,最後要不要補償呢?新聞沒有跟進。不過,無論要補償或者不需要補償,失而復得,平安回家團聚,都是大團圓結局。如羊走迷,偏行己路,可以令當事人身陷險境,不但當事人受傷害,關心他的人都都會受苦。因此,有人「如羊走迷,偏行己路」而不能自救時,總要有人回應的。
這兩個星期颱風襲港,令人想起有些人喜歡在打風時出海尋求刺激。有救護員說:「每次打風期間,從新聞報道看到有人在風球下出海,「成班師兄弟都嬲都震」,希望市民可以諒解救護員出海救人,等於「半隻腳踏入鬼門關」。」
縱使憤怒,如果真的有出海的人遇險,大家真的認為不用拯救嗎?或者有電視機旁邊的觀眾說得出「由他們死吧」這樣的話,但如果遇險者是家人或朋友,反應就不同了。就算是「半隻腳踏入鬼門關」,仍是要出發救人的。事實上,也的確有救援人員在各種拯救行動中失去生命。
六。人們的判斷可能改不了,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沒有做錯甚麼
救人而犠牲的,人們會肯定和嘉許。但不是所有為人承受痛苦的,都會被認同和感激。對於以賽亞書53章描述的那位為「如羊走迷,偏行己路」的人的受苦者,那些「如羊走迷,偏行己路」的人是如此回報他的:
53:7他像羔羊被牽去宰殺,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
53:8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從活人之地被剪除,被帶到死裏。
有些時候,人們的判斷可能改不了,但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沒有做錯甚麼。
53:9他未行殘暴,口中也沒有詭詐
能夠如此自己我肯定,才能心安理得,坦然無所愧咎。
七。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53:6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53:10耶和華的旨意要壓傷他,使他受苦。當他的生命作為贖罪祭,
在逆境之中,在受苦的時候,一方面,知道自己沒有做錯,另一方面,也知道是為了他人的幸福,當事人才能夠避開憤世嫉俗或自卑自憐的兩極,
53:7他被欺壓受苦,卻不開口;
默然承受,就好像在洪水中被驚濤駭浪衝擊的方舟,無論雨怎麼打,始於盛載著方舟內的眾生,保護著大地的苗蕊。
八。世界並不終結於受苦
53:11因自己的勞苦,他必看見光就心滿意足。因自己的認識,我的義僕使許多人得稱為義,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
53:12因此,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份,與強盛的均分擄物。因為他傾倒自己的生命,以致於死,也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為他們的過犯代求。
苦並不是終結,可能是人生百味之一。對一般人來說,不會是「以致於死」,可能只是某種放棄、某程度的犠牲,或者某方面的限制。我有一位小學同學,工作地方人人吸煙,他也是煙不離手。同學們約飯聚時,他每十五分鐘便要離開一會。有一次飯聚,有其他同學離開一會時,他仍然留在飯局。我們好奇問原因,他說已經不吸煙了。故事是這樣的:當他的孩子出生後,他決定不在家吸煙,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因。當他的孩子懂事後,告訴他身上有煙味,於是他決定戒煙,原因也是明顯的。改變一種嗜好,尤其是會上癮的嗜好,不是容易的事。這位爸爸可能也掙扎過:為甚麼要限制我的自由?為甚麼要放棄我的喜好?戒煙期間煙癮發作的時候,也可能會問:為甚麼我要令自己如此辛苦?答案?不用多說,相信大家是明白的。
有些受苦的時候,我們覺得完全是不幸,是沒有意義的,也看不見對其他人有甚麼幫助,反而是感到連累了其他人。曾經有一位醫生來學校分享,他少年時患骨癌,最後要切割一條腳保命。過程所受的身心痛苦及手術後的適應艱辛可想而之。後來,他當上醫生,在公立醫院服務。有一次,另一個病房有一位病人腳部肌肉被病茵入侵,需要切足保命。那位病人不能接受失去一隻腳,寧死也不接受手術。病房的醫生和護士都說服不了他。這位醫生知道後,他去探望那位病人,了解他的情況,給他看他也是沒有一隻腳,向他分享自己切足的故事。這次探訪之後,那位病人告訴主診醫生,他願意接受手術。
丙。總結
世間有苦難,但苦難不是結局;人生有困境,但困境不是終結。以賽亞書這位受苦者所受的苦不是徒然的,他承受痛苦,為世間開拓可能性,為人們帶來更新和盼望。
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其中一首詩如此寫道: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好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既然如此,就不用憤世,也不需自憐。
書信經課希伯來書
5:1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上帝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
5:2他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
這大祭司是誰呢?
希伯來書
4:14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
4:15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
4:16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