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恩先生 – 活在山崩石裂時

      211114_sermon

 

講題:活在山崩石裂時 When the Great Buildings Fall

講員:林豪恩先生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11月14日

 

引言

座落於美國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由6座大樓組成,自1973年啟用以來,每天約五萬人在裏面工作,並有超過20萬名遊客出入。為甚麼有那麼多遊客出入呢?因為6座大樓中有兩座高達110層,分別稱為「北塔」和「南塔」,曾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成為紐約著名地標之一,遊客可以在觀光層眺望,欣賞紐約市的美景。世貿中心能夠在紐約市拔地而起殊不簡單,建造這些摩天大樓的想法最早在1943年就有人提出,1962年開始設計,1966年動工,1973年落成啟用,是很多人多年投入的成果。無論是建築師、建築工人、在裏面上班的人、絡繹不絕的遊人都不會想到,這宏偉壯觀、高聳入雲的雙塔,竟會在瞬刻之間倒塌。2001年9月11日上午,一架民航機撞入北樓的北面。17分鐘後,另一架民航機撞入南樓。在燃燒約56分鐘後,南樓倒塌。北樓在燃燒了約102分鐘後也倒塌下來。雙塔被撞毀倒塌的畫面,不單震撼了美國,也震撼了整個世界。事隔二十年,相信不少目擊者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仍然感到震撼。讓我們借用這份震撼感來閱讀今天的福音經課。

 

 

 

  1. 大殿宇也有倒下時

13:1耶穌從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

13:2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耶路撒冷聖殿被拆毀得「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猶太人聽到會引起很大的反應。那種反應不但是當下的震撼,也是歷史的傷痕。對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聖殿是甚麼呢?在他們心目中有甚麼位置呢?

 

根據聖經記載,第一座耶路撒冷聖殿在大衛王的時代已經開始預備材料,由繼位的所羅門王動工興建。因此,當時的聖殿又稱所羅門聖殿。聖殿落成後,隨即成為朝見耶和華上帝的敬拜場所,也成了以色列民族的象徵。我們可以從詩篇122篇感受到他們對耶路撒冷聖殿的感情:

 

122:1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

122:2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

122:4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裏去,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

122:5因為在那裏設立審判的寶座,就是大衛家的寶座。

122:9因耶和華-我們上帝殿的緣故,我要為你求福!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毀耶路撒冷,聖殿被毀。猶太人為此而感到非常哀痛和羞辱。

 

那都是幾百年前的歷史了。耶穌和門徒當時所見到的聖殿,是失而復得的另一座。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古列(Cyrus the Great)頒旨,讓猶太人在公元前537年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按以斯拉尼希米記所述,重建過程非常艱辛,攔阻處處,幾經辛苦,第二座聖殿於公元前515年完工。又幾百年後,在公元前37年,聖殿在大希律王的時代得以擴建。

 

門徒對耶穌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門徒對聖殿的讚譽和崇敬,很可能也代表著當時普遍人對聖殿的敬意。

 

耶穌似乎沒有分享這份對聖殿的敬意,更語不驚人誓不休地撥門徒冷水:「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

 

耶穌如此說,很可能傷害了普遍猶太人的感情,也令猶太領袖們反感,因為聖殿不單單是一座建築物,更承載著宗教和民族感情,也代表著權力和領導。如果可以撇開感性,純理性來看,人們都知道如何宏偉的建築物也會有倒下的一天。就如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禮拜堂,總有一天會拆卸的,對嗎?又例如你現在所住的大廈,就算一百年內不拆卸,二百年後也不會存在吧!因此,問題不是建築物最後會不會被拆毀,而是在甚麼時候和甚麼狀況之下拆毀。正如人人都知道人總有一死,但在甚麼時候及怎樣的狀況之下死去,那才是問題的所在。當時,門徒也懷著類似的疑問。

 

 

  1. 亂世多迷惑

13: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地問他說:

13: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

13:5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再一次,門徒的反應代表著普遍人的心聲。如果事情總會發生,人們當然想洞悉先機,趨吉避凶。如果事先知道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甚麼時候倒塌,人們當然不會照常去上班,遊客也不會去遊覽。現實上,就是不知道。就算有人說知道,也不會有多少人相信。就正如新冠病毒兩年前在人類之間傳播,造成全球疫情,人們只能視之為突如其來。這些突如其來的事情,是不是完全在人類的預計之外呢?又不是。從歷史中,人類知道瘟疫總會有的,只是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也沒有辦法知道瘟疫在甚麼時候及甚麼情況之下來襲。

 

就算不知道具體時間,有蛛絲馬跡可以推敲嗎?這也是門徒想知道的:「有甚麼預兆呢?」有的,但通常都是事情發生之後,重組案情的時候才可能組織到出來的。事後孔明,當然人人都可以變成專家。

 

耶穌沒有回答門徒關於時間和預兆的問題,反而吩咐門徒「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當人人都說自己有一個預兆的時候,當人人都說自己掌握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的時候,者當人人都說有內幕消息的時候,正是反映出人心最徬徨無助,社會最混亂不安,也是迷惑人者最有利去迷惑人的時候。如果過去兩三年你在這個城市生活,你一定接收過海量這些資訊,可能你自己也發放過這些資訊,甚至也因這些資訊而有所行動。亂世中的迷惑是甚麼呢?耶穌提出了兩種可能性,正好是人們常常陷入的兩種極端,其一是藥石亂投,焦慮地四處找救生圈;另一個極端是因強烈的無力感而投降,苟且偷生。

 

 

  1. 亂世迷惑的一端:拯救來了

13:6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我是基督』是甚麼意思呢?基督即是當時人們盼望的彌賽亞,即是上帝差派來的拯救者。在人們的盼望中,彌賽亞有三種身分,分別是祭司、先知和君王,只要彌賽亞來臨,生活上、宗教上及政治上的困境就得到解決,理想的國度就會出現。

 

有資料說,古代猶太人記戴有29人自稱是基督,近百年來有1100人自稱基督。

 

其中一個例子是在公元132年,有一位擁有武裝力量的猶太人將領被稱為彌賽亞君王。許多猶太人以為,這個人就是拯救他們脫離羅馬帝國,終止他們長期以來所受壓迫的人。可是,這位被封為彌賽亞君王的將領在戰鬥中一敗塗地,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因此賠上了性命。

 

自古至今,人們都盼望有一個人來臨,解決所有的困境;從東至西,人們都期待有一種方法出現(社會層面稱之為制度),消除所有的痛苦。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盼望呢?

 

每一次有人出來宣稱他是真命天子,為民請命,帶領我們往理想的世界,我們都雙眼發光,寄以厚望,把我們僅有的雙手奉上。一次又一次,我們逃不過治亂興衰這歷史循環。在這循環中,多少性命被犠牲?多少生靈被塗炭?多少家園被摧毀?多少痛苦白白受呢?

 

我們並不是在譴責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只是怪責自己既簡單又無知,一次又一次地寄予盼望,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騙。有人被網上戀人騙取家財,是騙子太邪惡嗎?當然是。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出我們對感情的渴求而已。有人被假醫生騙財,病人也騙,是騙子太沒良心嗎?當然是。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出我們對健康的渴求而已。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渴求,難度都是不應該的嗎?當然不是,還存活的人就有渴求,只是死人才沒有渴求。

 

我們的渴求是繼續存在的,自稱基督的也是繼續出現的,在這樣的情況中,耶穌並不是要求門徒清除渴求,也不是消滅自稱基督的,而是吩咐門徒在這樣的狀況中要謹慎,免得被迷惑。

 

 

4。亂世迷惑的另一端:世界末日了

13:7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

13:8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

 

亂世迷惑的一端是自認拯救者群魔亂舞,亂世迷惑的另一端是人們無助無力,苟且偷生,束手等待那日來到。既然「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我們這些蟻民豈能螳臂擋車呢?既然「多處必有地震、饑荒」,我們這些渺小如微塵的人類豈能對抗天地風雲呢!

 

在教會歷史中,有多少傳道者都借用這兩節經文來宣揚末日信息,警告人們時日無多,要信耶穌就立即舉手。他們圖文並茂,影音並用,繪聲繪影地指出,世界上的戰爭越來越多,地震次數也越來越頻密,證明末日也越來越近。既然末日越來越近,世界將會過去,人生就沒有甚麼再需要執著,世界也沒有甚麼再值得投入了。最極端的版本是,變賣財產,放下工作,一齊去指定地方,等候被接升天。

 

 

5。是令你受苦的災難,還是令你期待的盼望?

這都是災難(災難:原文是生產之難)的起頭。 (現中:這些事的發生正像產婦陣痛的開始一樣)

 

災難原文是「生產之痛苦」,比喻極大的痛苦,好像生產一樣。你知道你媽媽生你有多痛嗎嗎?婦產科專科醫生表示用數字分級法,0為不痛,10為最痛,7-10級為重度疼痛,人們說生仔是10級痛。你能夠忍受到甚麼程度的痛呢?在某地有一間醫院與一間中學合辦「分娩疼痛模擬體驗」活動。在醫護人員陪同下,學生在腹部貼上電極片,體驗儀會輸出電磁波,模擬陣痛過程。痛楚的級數從1到10級,大家猜一猜學生大多能忍受到甚麼級別的痛楚呢?有些學生起初表情輕鬆,當醫護人員接駁儀器通電,該學生立即露出痛苦的表情,輾轉反側大叫起來,更哭起來,在旁醫護人員即時拍拍學生的肩膀安撫及遞上紙巾。有的學生就躺在梳化上,體驗時面容扭曲,更典床典蓆及手腳亂舞。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只是忍受到1至3級的痛楚程度而已。

 

我們好像越講越遠,差些忘記了本來的主題,門徒和耶穌本來是在談論耶路撒冷聖殿的。我們曾經提及,聖殿是一座建築物,但它不單單是一座建築物,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人民的感情;它代表著宗教和政治制度。聖殿被拆毀,意味著民族歷史和人民感情被傷害,宗教和政治制度被推反和改變。這必然是混亂的時候,也是痛苦的時候。耶穌提醒門徒,在混亂和痛苦的時候,不要被迷惑,不要藥石亂投,也不要坐以待斃。我們有沒有發現耶穌用「生產之痛苦」來比喻這種日子的用意呢?是的,「生產的痛苦」是真實的,痛的程度是非常嚴重的,但在生產的時候,沒有人懷著坐以待斃的態度的,相反,所有人都懷著喜悅的盼望,因為將有嬰孩要出生,人們都在迎接新生命的來臨。如果我們用這個角度來聆聽耶穌和門徒這段對話,我們就未必用來進行未日恐嚇,反而可以用來揭露在混亂和不安中的盼望。

 

 

前瞻:

活在山崩石裂時,如果不藥石亂投,盲目地向自稱拯救者投誠;又不坐以待斃,還可以怎樣呢?我們可以參考耶穌接著向門徒說的話:

13: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 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

13: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

 

用使徒保羅的說法,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作見證,無論對甚麼人,都要作見證。因為耶穌基督的心懷,掛念著萬民是否得到福音,這也應該是跟隨耶穌基督的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