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19_sermon
講題:絕望者的希望 The Hope Of The Hopeless
講員:鄧瑞強博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12月19日
各位弟兄姊妹,早安。疫症仍在,祝願各人平安。
上兩個月,觀賞了一齣話劇,就是蔡錫昌先生編導、白耀燦先生主演的《詩聖杜甫》。其中一幕,講到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住的茅屋,被八月的狂風捲走了屋頂。杜甫的長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記述這事。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講到風雨飄搖,長夜漫漫,屋頂被吹走了,屋內四處漏水,雨像麻線一樣從屋頂流下來,可以想像杜甫也同樣心亂如麻。杜甫說,自從安史之亂以來,他已睡得很少,再加上現在床濕被冷,長夜不能成眠。詩歌簡單幾句,道出他生命的窮困,濟世的天才未能為世所用。他蜷縮在茅寮之中,內心掛念的,卻是戰禍中悲慘的人民。睡不著,因自身的冰凍,更因人民的慘痛。長夜漫漫,是屋漏雨滴的長夜漫漫,也是苦難人間的長夜漫漫。
在長夜漫漫裡,杜甫有他的「將臨期」的渴望,他在黑暗中盼望光明。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在苦難人間,在屋漏更兼連夜雨的日子,杜甫惦念的,是千萬和自己一樣受苦的人。他渴望,有千萬間寬敞的房屋,能讓貧寒的人安居樂業。這些房屋,能在風雨中,安穩如山,屋頂不會被揭去,裡面的人獲得蔭庇。在等待光明的「將臨期」裡,杜甫不單渴望,也有決志。這首詩的結束是這樣說的:「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杜甫的悲願,他說,若果有日真有如此多的屋能讓人遮風擋雨,則就算唯獨自己的茅屋被風吹破,自己凍死,亦無憾矣。這個悲願,道出詩聖杜甫之為「聖」的理由。
一般人,遭逢時勢不佳,處境淒涼之時,多數會自憐自怨,控訴上蒼。唯有人間的聖者,在自身遭逢橫逆之時,能超越自身的痛苦,去擔負他人的痛苦,去盼望那不再有痛苦的明天。猶如耶穌在十架上,受著極大苦楚時,仍記掛著身邊的人,仍鼓舞著旁邊同樣被釘十架而將死的囚徒。
在《詩聖杜甫》這話劇中,有一幕,李白與杜甫相遇,詩仙與詩聖對飲。詩仙李白超越於人間的苦難之上,活出世的人生。詩聖杜甫雖有超世的靈魂,卻深入於人間的苦難之中。仙者,脫俗飄逸。聖者,悲憫沉重。聖者,在長夜漫漫,與千萬悲痛的靈魂同在,盼望著塵世不可企及的明天。聖者,情願自己一人受苦,期望蒼生得到解救。聖者,孤獨地背負起人類的十架,在黑暗深處,指出光明之所在。
只要我們的私心仍在,則人性的黑暗仍籠罩我們。只要一個社群與另一社群仍暴力相逼,則社會的黑暗仍瀰漫大地。只要國家與國家仍武力相向,則歷史仍在漫漫長夜中。我們仍在黑暗中,我們仍等待著光明。「將臨期」提示的盼望與等待,對我們而言,仍是重要的提示。
在耶穌出生前夕,以色列人在歷史的長夜中等待,他們等待一個被稱為「彌賽亞」的聖者。「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希臘文是「基督」,其意思是「受膏立的人」。受膏立的人,可以是先知、祭司、或君王。以色列人等待的,最主要是君王、一位救主形態的君王、一位以神的真理統治的君王。他們期望這君王能帶領他們驅逐羅馬人,建立一正義的國度,過安樂的日子。他們稱在這新國度下的生命狀態為「Shalom」(和平、平安)。當耶穌出生時,天使唱歌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平安」,指的就是活在神的統治裡,過整全的幸福生活。這不是普普通通的開心,而是一個新時代的誕生。
當時,以色列人被外族統治了幾百年,生命困苦。每一代,他們都期望救主君王會來。幾百年過去了,他們的期待,從未止息。耶穌出生前夕,施洗約翰來了,以色列人問他:「那將要來的,是你嗎?」每一個帶來希望的人,他們都問:「你是基督嗎?你是救主君王嗎?」耶穌誕生前夕,他們的期待,不是我們點幾枝「將臨期蠟燭」輕輕鬆鬆便可以體會的。他們期待的,是一個改變天地的聖者,是一個改變他們人間命運的救主王者,是一個改變歷史軌跡的關鍵時刻。這不是一般的等待。我們在「將臨期」的等待,可能只是等待佈置家中的聖誕樹,可能只是等待朋友聚舊的聖誕聚餐,可能只是等待一個溫馨而令人感動的平安夜聚會。我們的等待,大概類似於上菜前等開飯。以色列人的等待,卻像是無期徒刑的囚犯等待著皇恩大赦,是生死的等待,是在絕望中等待著真正的希望。這才是「將臨期」應有的等待。
在這種期待下,天使對一個婢女馬利亞說,你的等候沒有落空,救主君王要來了,他卻是要由你生下來。我們聽聽這婢女的心聲。
今日的講道經文:路加福音1:46—55
路1:46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
路1:47 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路1:48 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
路1:49 (原文有「因為」)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
路1:50 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路1:51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裏妄想就被他趕散了。
路1:52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路1:53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路1:54 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路1:55 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
馬利亞這首頌歌,英文稱為Magnificat,中文一般稱為「尊主頌」,這是一首講述「終於等到救主君王」的讚美詩。
開首兩節經文,是一對平行句,點出這頌歌在頌讚誰。
路1:46 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
路1:47 我靈以神——(這神與我何干?)我的救主——為樂。
很平行的句子:「我心」對「我靈」;「主」對「神」(「我的救主」是對「神」的進一步說明);「尊主為大」對「以神為樂」。在這裡,馬利亞以三個稱呼,來描繪她頌讚的對象:主、神、救主。「主」,是生命之所屬。「神」,是敬畏的對象。「救主」,在這頌歌裡,指的不是一般的救主,更是「我的」救主,是將我從逆境中搶救過來的恩人。尊主、或神、或救主為大,這是人之常情。但以主、或神、或救主為樂,則是少有的。世人很少以神為樂的,我未聽過有人以土地神、或天后、或黃大仙為樂的。以神為樂,則這位神不單救助我們,也與我們有一種親切的友誼。
跟著,要說明頌讚神的理由。「尊主頌」用兩段文字來說明。先講第一段文字。
路1:48 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
路1:49 (原文有「因為」)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的名為「聖」。
路1:50 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頭兩句又是很平行的句子:「使女的卑微」(即:至卑微者的卑微)對「有權能者的大事」(即:至大能者的大能);「稱我有福」對「神名為聖」。越強調神的無限偉大,越顯出人的無限渺小。無限偉大者,如何面對無限渺小者呢?1:48開頭的動詞「顧念」很醒目。「顧念」,是神向下顧視,垂念卑微的人。
杜甫之為「詩聖」而不是「詩仙」,因為他以偉大的心靈,顧念淒涼的蒼生。在「尊主頌」裡,神被稱為「聖」。我們知道,聖經中「聖」(holy)這個字,專指神與萬物的不同。神是「創造主」,萬物只是「被造之物」,「創造主」與「被造物」之間,有一明確界線。「聖」這個字,明確標示這條界線。在「尊主頌」裡,神被稱為「聖」。這聖者如何為聖?卑微的馬利亞說,這聖者之偉大,正正表現於他顧念卑微的世人。
在歷史的黑暗長河裡,卑微的馬利亞,引頸張望,終於體會到了神的顧念。救主君王真的要來,意想不到的,是這君王要透過馬利亞這卑微的身軀誕生而來。無限偉大者要透過我們這無限渺小者去成就他的救贖。神是聖者,他的顧念,他的重視,使我們成為有福的人。卑微的婢女,艱苦的生命,由於神的顧念,體會到生命被肯定,體會到一種莫名的價值,她稱這為「福」。無論一個人多麼卑微,他仍可以不單單等待神的來臨,還可以參與神的計劃。1:50總結這神人關係,神對人,是憐憫;人對神,是敬畏。神憐憫敬畏他的人,這是神人的連繫,天人之相接,這是聖誕故事永恆的主題。
馬利亞頌讚神的第一個理由,是無限偉大的神,在他心中,竟有我們的位置。他要做的事情,竟預了我們一份。神甘願與我們連在一起。
頌讚神的理由,有第二段文字說明,又是3節經文。
路1:51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裏妄想就被他趕散了。
路1:52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路1:53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今次,先總結,後說明。1:51總結說,我們頌讚神的理由,就在於他的大能,正是用來驅散心懷霸道的狂傲人。在現實世界,我們最怕孔武有力的人,就如「大雄」最怕「技安」。霸道者常能大小通吃,其他人無法反抗。在馬利亞的頌歌裡,大能的神,不是霸王。他的能力,用在克服人間的霸王,回復正義。
1:52及1:53是交叉平行,第1節的頭,等於第2節的尾;第1節的尾,等於第2節的頭,即:「有權柄的失位」等於「富足的空手回去」;「卑賤的升高」等於「飢餓的得飽美食」。這種交叉平行體,或許是以文字的結構去表達「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的乾坤大變。政治上有權勢的,再不能魚肉人民了。經濟上富足的,再不能恃強凌弱了。政治上無聲無息的,他們的尊嚴被肯定。經濟上貧乏的,他們的需要被滿足。現實政治和現實經濟,講的都是實力。但神建造的新世界,講的,是強者承擔弱者,偉大者顧念卑微者。正如後來主耶穌說的:「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20:26-27)。
問題是:我們在「將臨期」裡,是否期待這個新世界?
或許,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在政治上或經濟上成為強者、勝利者,能壓在其他人的頭上。若如此,我們是在「將臨期」的期待裡,作出「反期待」。我們在期待中,期待著一種我們不願意它出現的東西。我們可能實質期待成為強者,輕視各種弱者;我們可能實質希望成為眾僕人的主人,而不甘心成為服事人的僕人。我們期待著的世界,正是反抗著神的新世界。很可能,我們是在「將臨期」裡,期望神的世界永不來臨。
馬利亞頌讚神的第二個理由,是神要撥亂反正,顛倒一個被顛倒的世界。一個本應是人性的世界,被人的罪顛倒成一個非人性的世界,神來,是將之再顛倒,重建一個充滿人性的世界。馬利亞看到,這個世界,在救主君王的救贖中來臨。今日,「將臨期」要等待的,正是這一全新世界的完全來臨。
「尊主頌」的結尾,點出神要完成的救贖,正正是他自古以來的作為。
路1:54 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路1:55 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
在遠古,神作出承諾,他會改變這世界,有一天,他會在人間統治,與人同在,神人連合。然後,他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子孫,透過他們成就這事。如今,他要透過耶穌,成就這事。
後來,耶穌出生了。後來,耶穌在十架上完成了他的一生。後來,耶穌要升天了。他的門徒、一群以色列人,很詫異。為何這個世界還沒有改變?救主君王為何不在這世界作王?神的寶座為何不臨現人間?在歷史長夜裡,以色列人不斷地期待,期待一位救主君王,期待他即時全面的改變這個世界。如今,令他們詫異的,是耶穌將升天了,這世界看起來並沒有不同。以色列人並沒有想過,救主君王來了,這世界卻看來沒有改變。在他們的神學裡,救主君王既來了,就進入永世。故此,在耶穌升天前夕,門徒問了一個以色列人必會問的問題:「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新天新地,是否此刻出現?耶穌的回答,按神學而言,是這樣的:「真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我真是救主君王,我是萬有的主。這世界表面看來沒有改變,但其底層的邪惡力量已被我克服了。然而,歷史還未終結,新天新地還未完全實現,你們留在世上,有你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彰顯我的真理,顯明我的管治,活出新世界的生活方式。然後,我會再來,新天新地便會實現了。」
以色列的門徒,第一次理解到,救主君王的來臨,並不是帶來一完成了的「製成品的天國」,而是給予一顆「天國的種子」。或許有人會說,耶穌的降生,如此過了一生,是一種失敗,因為這世界根本沒有改變過。真的沒有改變過嗎?畢竟,耶穌留下了「天國的種子」,這是天地改變的基礎。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耶穌不一次過改變天地、一了百了呢?我想,神希望我們的活著,有一種重量,能為永恆的目標而努力,能為新天新地作出一分貢獻,而不是常常只望坐享其成。或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我們真的參與在神的計劃中,體會神人合作對我們生命的重大意義。
如此,「將臨期」的等待與期望,就不是百無聊賴地讓時間流逝,而是在有限的光陰裡,擔負起自己生命的十字架。這是一種有所貢獻的等待,是讓那將要來的新天新地成為生命當下的遠象,那被盼望的永恆成為當下奮鬥的動力。
在凋零破落的人生裡,杜甫在高山上呼喊:「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獻出了自己,讓天國臨現,死而無憾矣。
願榮耀歸上主,願人間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