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26_sermon
講題:你們為甚麼找尋我呢? Why were you searching for me?
講員:高國雄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1年12月26日
你們為甚麼找尋我呢?
路加福音2:41-52
41每年到逾越節,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 42當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着節期的規矩上去。 43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 44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 45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 46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 47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48他父母看見就很希奇。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 49耶穌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50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 51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 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一直以來對於耶穌成長的故事,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過去有著不少書籍、電影皆是以此為題材,嘗試去估計耶穌在出來傳道以前的生活態況,更有不少陰謀論的人士或作家,會有很多大膽的假設,為耶穌出來傳道之前的生活,產生了眾多的傳說,當中可能有不少很令人注目,很有話題,甚至不少人因此帶來可觀的收益…
但對有關耶穌生平,可靠的記載,我們就必須回到聖經。
福音書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在印象中,由在伯利恆的馬槽誕降的嬰孩耶穌、按著馬上要逃到埃及(因希律要追殺2歲以下的)這一幕之後,畫面就馬上一轉,就是30歲出來傳道,中間好像空白的廿多年。
除此之外,唯獨就是只今天這段福音書的經課:路加福音2:41-52的記述…
耶穌在世上33年的人生,聖經中基本上只記錄了耶穌出生時及傳道的3年,按比例大概只有祂人生的十分之一…為什麼福音書的作者們會這樣選擇的呢?
難道耶穌整個成長階段不重要嗎?青少年的耶穌是一個怎樣的人?當中真的沒有其他值得記錄的事情嗎?
現今對青少年階段的成長有非常多的研究,我過去廿多年亦主力在青少年群體中服侍,常常思考著,如果有更多青少年的耶穌事跡的記載,我們就更能好好仿傚學習了…
根據最多人參考(但未必最準確)的維基百科:
青少年(adolescence) 是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過渡階段,此一階段通常發生在青春期到法定成年期間。青少年通常是指15歲左右的人,但其應有的身體、心理或文化表現可能會更早開始和更遲結束。例如,青春期現在通常在前青少年期的階段開始,此一情況在女性中尤其普遍。認知發展(特別是大腦前額葉皮質所負責的控制衝動)和身體體型發育(特別是男性)可持續至20多歲。因此,年齡只是青少年的粗略象徵,學者們發現很難就青少年的精確定義達成共識。要對青少年的全面了解,需要從各個角度入手,包括心理學、生物學、神經認知科學、歷史、社會學、教育和人類學。宏觀所有角度,一般認為青少年是兒童和成年之間的過渡期,其文化目的是孩子要對成年人這一角色進行準備。[1]
雖然這不是一個很嚴謹的定義,但也清楚指出,可以理解「青少年」是一個過渡階段、過渡時期。
猶太人到今天仍然為到了13歲的男孩子舉行成人禮(部份傳統女孩子12歲時舉行),象徵由那時開始,該兒童就需要自己承擔責任,反之,未進行成人禮前,父母要為兒童的一切負責。
這習俗其實是與舊世界的社會很一致的,舊世界一般以農耕、畜牧、遊牧為主的社會結構來講,人生的階段從群體中的角色,簡單分類就只有3個,由一出生開始,就是一個「被人照顧的人」;成年後,有了照顧自己的能力及生產力,就成為「照顧他人的人」;到了年老,失出照顧自己的能力及生產力時,就再次成為「被照顧的人」;如果從這角度去理解,我們當然就不會特別關注所謂「過渡性」的階段及時期,因此在舊世界中,就沒有發展出對「青少年」的理解、研究;可以想像這是因為在今天的社會中,由於原本應該已經「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及生產力」,並需要「照顧他人」的人不實踐/被不實踐,因此才產生很多「青少年問題」,這真值得反思。
耶穌基督生於二千多年前的猶太地,其「青少年階段」的成長是否完全沒有可參考、學習的地方嗎?
經文路加福音2:41-43記述:
41每年到逾越節,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 42當他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着節期的規矩上去。 43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
首先要留意,約瑟與馬利亞對主是忠誠的,也會按猶太人信仰的習慣,敬虔的過活,所以每年也會在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期─逾越節上耶路撒冷朝聖。就如往年一樣,朝聖完後,使舉家回拿撒勒…
路加福音2:43-45
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 44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 45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
我們當中有作為父母的,請問你們有沒有試過把孩子丟失?現在大家可能能夠比較專心看顧孩童,在我成長的年代,小朋友蕩失路是非常常見的,我也清楚記得,幼年時在新年期間全家總動員在家附近花了大半天尋找走失了的弟弟,當年只有幾歲的我,也極奇擔心,花盡能量,還記得找到弟弟後的那份喜悅,與及虛脫般的情況…
相信約瑟與馬利亞由於過去的經驗(每年也帶著耶穌上耶路撒冷),加上耶穌應該也是聽教聽話的乖孩子(讓父母放心),所以在他們舉家回程時,沒有留意到耶穌沒有跟著大隊一同回去,過了一天,才開始在同行的親屬中尋找耶穌,仍然找不著,唯有回程…
試想像如若你的子女走失了,你要走回之前行過的路去找他,並且知道可能在一天前已走失了,你的心情會如何呢?除了擔心恐懼之外、可能還會忿怒與自責…
路加福音2:46-48
46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 47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48他父母看見就很希奇。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
當約瑟與馬利亞回到耶路撒冷(應該又走了一天路程,可能在路上也找了一整天),耶穌走失這事情已經過了三天,在聖殿中終於找到走失了的耶穌,當時祂坐在教師中間,不單聆聽,更能提出問題對應,所以讓在場的教師們希奇,這裡表現出耶穌的聰明智慧,及對信仰的熱情與熟悉…
聖經記述約瑟與馬利亞看見就很希奇,相信這「希奇」與教師們的「希奇」有著很大的分別,當然約瑟與馬利亞也可能看到耶穌的對答如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看見」了尋找多日的耶穌,一個仍然未成年的兒子,一個仍然應該由他們作為父母而負責的兒子…他們更希奇為何兒子沒有按往常一樣跟隨他們回鄉,而是留在耶路撒冷,從母親的一句「我兒!為甚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非常憂慮地)來找你!」,我們可以完全想像得到他們當時的心情,身為父母的對子女的憂心及掛念,責備加上講出感受,這種語氣也是非常合理的表達…怎料,耶穌的回應竟然是:
路加福音2:49-50
49耶穌說:「為甚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50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
耶穌這時回應的說話,當然作為父母的約瑟與馬利亞不會明白,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耶穌就是那位剛因不聽話而走失了的兒子,在責備、教導後的回應就理應是認錯及改過,耶穌的反問,好像約瑟與馬利亞回來尋找耶穌是不應該的,做錯的是父母,對未成年的人來說,被照顧是父母的責任,耶穌這個反問,在人情上很難說得過去,如果我們暫時忘記這是耶穌親口的說話,而放在一般的家庭中,這表現一定被定性為「駁咀」、不認錯、反叛,如果在華人圈子,可能更被認為是「冇大冇細」、「大逆不道」,當然很難明白…
耶穌在這裡所提到,是生命優次的問題,地上的父母是上帝所賜,亦是很重要的,但相對比於在天上的父上帝,祂才是我們真正的父親,唯一的信靠;同樣地,地上的家庭很重要,但與上帝的家(敬拜上帝的殿)相比,我們當然更應留在其中…
耶穌在此向地上的父母(約瑟與馬利亞)分享祂的價值觀並藉此向我們作出教導,也讓我們被提醒,每一個人都需要主的教導,上帝也會透過我們(這些作主門徒的人)去向人展述真理,當然對象也包括我們所愛的家人、所敬重的長輩,這或許需要很大的勇氣與信心,求主加力,並給予智慧。
請留意,事情發展不是耶穌就打發父母回鄉,自己留下在聖殿學習、成長,而是:
路加福音2:51
51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
耶穌乖乖地跟從父母回去,並順從他們;耶穌選擇了順服,留在耶路撒冷、留在聖殿應該是最好的,是最應當的,但作為未成年的耶穌,祂學習了體貼父母的心,就算在客觀上耶穌所論述的完全正確,但在行動上「選擇」了順服;對,這就是耶穌所作出的示範,對青少年的弟兄姊妹,與及對我們也是非常重要的示範:就算我們認為我們是站在對的位置,也要學習體諒、明白對方的關注與感受,為對方放低當下可以放低的(耶穌沒有放低對上帝的尋求,只是在這年歲時放低留下的堅持),才會因此得著更多,更能步向更成熟。
路加福音2:51
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
馬利亞的反應,讓我們想起當天使向她顯現,要揭示聖靈感孕時,記述了她就反覆思想…無論在生命中、在信仰上,當我們經歷不明白時,我們很容易有很大的情緒,甚至只懂不斷追問,希望盡快得到答覆,馬利亞所選擇的「放在心裡,反覆思想」,相信可以是我們的好榜樣,就是因為不能夠完全明白,而需要/願意繼續思考,才能不斷地記住上帝的作為,與主能夠有更緊密的團契;要記得,這事以後,相信到馬利亞完全明白耶穌基督的使命,應該還有廿多年,我真敬佩馬利亞對主的那份堅毅,讓我們也努力學習。
經文描述,這事件過後,有什麼因此而發生呢?
路加福音2:52
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耶穌成長了,路加福音的作者特意記述少年耶穌這事跡,並刻意地讓我們體會此事對耶穌的成長有著關鍵的意義。
路加福音2:40
40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
原來在整件事件前,也描述了嬰孩耶穌如何漸漸長大…
對比一下故事前後v40及v52這二節經文,同樣提到耶穌的身量/強健、智慧,與及上帝的恩/喜愛有所增長,在事件過後,v52唯獨多了一個描述,就是「人喜愛耶穌的心」也增長了,這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特別是在我們當中的青少年,要特別留意;我們或許對耶穌有一個的印象,祂是反建制,推翻傳統,強硬,不會討好人的革命者;我也常常教導弟兄姊姊,我們處世的目的,不是要做一個人見人愛的人,因為耶穌在世時也非常惹人討厭(因為人要選擇作惡,耶穌基督的義就成為了人討厭祂的原因),但這裡卻刻意描述人喜愛祂的心也因此增長了…
正如或許我們記得,耶穌曾說過:
路加福音14:26-27
「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27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無錯,從這一個角度,作門徒是激進的,是與世界不一樣的,是要付上最大的代價的,甚至要預備為此放棄一切的,才算合格;但耶穌在世時也示範了,要按身邊/人的需要用愛去回應,由體貼門徒的限制而多番對他們不明白的信仰/比喻作講解,到以食物餵飽群眾,因愛而向病人及被鬼附的所伸出醫冶的手,在十架上不單接納身旁同釘願意悔改的,更把母親馬利亞托付給愛徒,這種種相信當中充滿了愛、體恤、人情世故;我們千萬不要理解錯誤:對,上帝是恨惡罪惡,但卻完全接納罪人的;我們不可以為討好他人而放棄信仰應該要持守的價值觀,但同時要謹記,我們也有責任去實踐愛與和平。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5%B0%91%E5%B9%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