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12_sermon
講題:摩西的多重宇宙 The Multi-verse of Moses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3年2月12日
起:解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今屆(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有十一項提名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今日講題的靈感自然是取材自這部電影,但其實一二個月前我已經在外間一個課程用這個題目。那個課程我嘗試結合申命記的編修研究(redaction criticism)和今日的牧養關注,提出一種我們未必熟識的閱讀申命記的方法。講道不是教學,所以我不在這裏詳論當中的方法問題。簡單一點交代的話,所謂編修研究,是假設聖經經文的產生,是經歷不同年代、多重的編寫。由最初的口耳相傳,到成文成經成典,經文都因應年代的轉變而產生的讀者群,作出修定和增潤。通常我們會簡單將這些年代分成亞述時期,巴比倫時期,波斯時期到希羅時期。因應以色列人在這些時期所面對處境的轉變,經文傳遞者,或稱之為「文士」,會按身處這些處境的人民所需要的信息去塑造經文。在亞述和巴比倫時期面臨國家一步一步進入毁滅的以色列人,和波斯時期新生代有機會回歸故土重建聖殿聖城的以色列人,他們自然有很不同的牧養需要。文士便以他們的需要,透過不同技巧去塑造經文的側重點。所以每一層次的編修,其實都是一次因應時代牧養需要而有的修訂。
那我們怎樣得知有這些不同層次的編修呢,最主要是因為經文一些細節的不一致,而令到聖經讀者意識到前一段經文和後一段經文可能正回應著不同時代的需要。在外間課程我借用了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宇宙跳躍」(verse-jumping)的橋段去類比其中的方法,今日也不在講道中詳述了。若大家有興趣,可能先看看那電影,遲些有機會可能開設一個主日學再仔細討論。
要理解我接著的講道,大家嘗試記著這段申命記經文所講述的內容,即摩西在摩押平原和將要進入上主應許之地的新生代的宣講,在後世代的編修者手中,轉化成對應被擄和被擄後的以色列讀者的牧養信息,那便足夠了。
承:經文的跳躍點(verse-jumping)
讓我回到今日舊約的經課吧。若你留心細看,今日舊約經課正是回應福音經課中耶穌對摩西律法的新解釋,就是要我們要選擇聽從上主的律法,就是要愛上主,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這個訴求,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下自有嶄新意義。可惜只是單看申命記的經文,那可是一些老掉牙的講法。 所以希望今天用這種所謂「多重宇宙」的閱讀方法,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領受。
若我們細閱在申命記的經文,大家應該會留意「今日」的重複使用。在經文的宇宙內,摩西不斷強調「今日」要作出選擇,聽眾要對「今日」的吩咐作出回應,摩西又呼天喚地在「今日」作見證。經文的宇宙將昔日摩西的要求和讀者的宇宙連結起來,摩西的要求並非過氣的,昨日因應處境的權宜之計,乃是立刻,緊急,面對「今日」的處境的要求來的。
從編修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個「今日」正是經文編修者使申命記經文能回應不同世代的關鍵字眼。為使大家容易明白,在摩西的多重宇宙中,我只集中講經文中的宇宙和後被擄波斯時期的宇宙,當然這樣的目的是去回應今日我們處身的宇宙。
所謂「經文的宇宙」的「今日」就是五經敘述中事件發生的時地人。從經文的敘述設置中,我們得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到西奈曠野,在那裏上主與以色列人立約,宣佈律法和製作會幕,之後以色列人便起程預備進入迦南,上主應許以色列先祖的應許地。但以色列人因為害怕當地的巨人,不單不願進入應許地,更埋怨摩西埋怨上主為何帶他們到曠野受死,要求回去埃及,又要用石頭打死摩西亞倫。於是,上主對他們發出判語,要當日凡二十歲以上發怨言的死在曠野,不得進入應許地。經文的宇宙很快便過了四十年,那些以色列的舊一代已經全部過去,來到今天我們經課的申命記經文,摩西宣講的對像就是大部份未經歷過出埃及救贖,只在曠野成長的新生代。在應許地的邊緣,面對前行得地的重大挑戰。更重要的,是在應許地的新生活,會是怎樣的呢。可以說經文宇宙中,摩西的宣講正是預備這批新生代面對將要來的挑戰。
申命記29:1提到摩西與這些新生代在摩押立約:「耶和華在何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以外,這是耶和華在摩押地吩咐摩西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話。」但是,一開始經文提到上主在埃及地,在「你們眼前」向法老行事,「你們都看見了」。然後,經文轉而用單數的「你」,說「就是你親眼看見的大考驗,那些神蹟和大奇事」。我們知道經文宇宙中的聽眾,那些在曠野長大的新生代,絕沒可能親眼見過上主在埃及行的神蹟和大奇事。這樣的講法正是文士使經文在不同宇宙間跳躍的手段(還有單數詞與複數詞的轉換,不贅)。其實每一代人都必須「親眼」見證上主的大能奇事,而不是只對這些救贖故事道聽途說。申命記29和30章的語言不斷強調它的聽眾要留意的是今日,基本上是要它的聽眾將昨日的救贖和立約經驗,在今日去重活(relive),而不是只當已過去的舊故事來聽。